马克·吐温的历史命运

马克·吐温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解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马克·吐温的评介完全采取苏联的观点。苏联学者的文论帮助我们了解马克·吐温批判揭路美国社会的一面,这是美国学者所欠缺的。但同时我们也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绳索。文学批评=社会批评这套模式使我们陷于片面:政治讽刺小品《竞选州长》的威望远远超过他的成名作《加利维拉县著名的跳蛙》;长期忽略艺术风格的探索又使我们未能从总体上赏识马克·吐温的幽默特色,更谈不上把他同欧洲文学史上的喜剧大师作比较研究。至于怎样把马克·吐温的作品直接当成政治宣传工具,我们的本领不在“老大哥”之下。

  学习苏联的一项很重要的成果是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问题。不少文章称马克·吐温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算是给了他最高的荣誉。但这个称号送给马克·吐温是否恰当?马克·吐温以夸张手法著称,有时甚至荒诞,如早期的某些短篇、中期的《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人》和后期《斯托姆斐尔德船长天国游记》。这种写法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吗?马克·吐温也常常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抒写人物。我不否认马克·吐温常用现实主义的写法,对现实采取批判的态度,问题在于怎样对待那些非现实主义的成份。好在现实主义“无限广阔”,胸怀最宽,管你是荒诞的还是浪漫的,反正都是“现实的反映”,均可团结,吸收它们加入现实主义的队伍。“批判现实主义”这个用语具有笼统、模糊的性质。按照“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晋级公式,凡生活于十九世纪、对现实多少采取批判态度而又“未能在无产阶级身上找到出路”的作家,都可以赠送“批判现实主义”这一顶海绵做的帽子。结果,马克·吐温与果戈理,福楼拜与屠格涅夫,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都差不离。⑩这实际上是取消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不利于对古典作家的赏析和借鉴,更不利于促进我国创作多形式、多风格的发展。

  可喜的是,七十年代末以来,马克·吐温研究取得了进展。有的同志提出“真正的马克·吐温”这个问题,有的注意到他的幽默形式,也有的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马克·吐温与中国这一课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独立构思马克·吐温的画像。不过,我们最好不要画独一无二的“标准像”。多样出真理,真正的马克·吐温存在于多种多样的画法之中。

  附记:本文引文除注明出处外,引自下列论著:

  E.Hudson Long:MarkTwain Handbook(1957)。P.S.Foner:Mark Twa-in:Social Critic(1958)。

  关于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情况,参阅过刘海铭同志的硕士论文:Mark Twain in China(一九八四)。

  (本文马克·吐温像,丁聪画)

  ① 诘·艾伦《马克·吐温传奇》,张友松、陈玮译,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② 一八八八年接受耶鲁大学文学硕士时的讲话。
  ③ 《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的引文均根据纽约梅里亭书局的一九五五年版。
  ④ 见一九五五年版《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序文。
  ⑤ 见美国波士顿列特尔·布朗公司出版的该书一九三二年版。
  ⑥《美国思潮主流》(三卷,一九二七——一九三○)的作者。
  ⑦ 诺曼·梅勒语,见《哈克·费恩活到一百岁了》(《纽约时报书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
  ⑧ 以前流行的《神秘的陌生人》原名《小撒旦纪事》,未完,经佩因编删而成。六十年代初,芝加哥教授W.M.吉伯孙在马克·吐温手稿中发现并审定出一份完稿,题名《第四十四号,神秘的陌生人》,于一九六九年出版。
  ⑨ 见奈德编《马克·吐温与俄国人》,纽约希尔与王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六○年。
  ⑩ 此处仅指“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头衔而言。
  
上一篇:马克·吐温生平     下一篇:马克·吐温作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