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话备课

备课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4-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学期伊始,摆在每个教师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备课。下面,就以《匆匆》一课为例,就“备课”这一话题作一番探讨和梳理。粗粗想来,教师备课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文本解读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这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重视对文本的解读。
  1.提倡立体式的解读。对一篇教材,我们提倡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涵道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研读,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每一处都有深究细挖的价值。我在备课时从各个角度对此文进行了探究,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匆匆》一文的鉴赏评论、《匆匆》一文的写作背景、《匆匆》一文中体现的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等等。这些信息的全面获取,为实施教学作足了工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倡纵深式的解读。虽然文本解读已经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但在当今小学语文界,文本解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对《匆匆》一文,大多数教师把理解落脚在珍惜时间上——珍惜时间没错,但如果仅仅是珍惜时间就流于肤浅了。实际上,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讲一个珍惜时光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第四自然段的一连串的追问中看得出来——珍惜时光就是珍惜生命,时光匆匆就意味着人生易逝,那么怎样把学生从“珍惜时间”这个比较浅的层面提升上来,使他们进入珍惜生命这个比较高的层面?为此,备课时我决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时光匆匆、生命易逝: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一样吗?估算自己的寿命,看看你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多少?同时引入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辅助学生深入感悟——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等等,意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
  3.提倡有创见的解读。教师应在透彻、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前提下,在参照前人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真正使自己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匆匆》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一般说来,读者对这段文字的认识是:世间万物皆可轮回,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但在备课时我对这段文字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对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在教学的最后,把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吗?”曾有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当这个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时,孩子们先是一愣,又似有所悟,纷纷发表见解:“一切都是新的,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面对学生这样的认识,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惊讶——学生原来可以达到这样有创见的深层感悟!
  二、关于目标确定
  近几年,“生成”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提倡“生成”并不等于不要“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通过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结构为师生课堂学习的“生成”提供最大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特点、单元要求、年段标准等因素来确定教学目标,将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板块体现出来,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作出详细的预设,正所谓“预设是为了生成”。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如此必要,那么备课时应从哪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呢?
  1.从三个维度考虑。《匆匆》一课的教学目标中,三个维度分别是:
  知识和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适时引入朱自清的相关资料以及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等资源,来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光匆匆,生命易逝,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共同探讨一个严肃的人生命题:人应该怎样活着才算是没有虚度?
  2.从文本特点考虑。《匆匆》一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不论是文本内涵还是语言表达,都值得深入探究,对于这样的文本,教学目标应该立足于“鉴赏”。所谓教学中的“鉴赏”,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通过各种手段的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全面解读文本,是教学此类“经典”的要义。有意思的是,朱自清本人曾经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对“经典”的解读有过非常明达的阐释:“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了多个鉴赏、品评文字的环节,从文本内涵、语言表达、作者简介、相关背景、互文对照、拓展阅读、生活实际、情境创设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去鉴赏、品评文本,全面、透彻地解析了这篇“经典”。
  3.从学生实际考虑。在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时,理所当然地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一个常识。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一首老歌名叫《童年》,里面有这样的歌词:“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高年级同学那样一张成熟的脸,盼望着长大,盼望着游戏的童年。”对于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时间不是过得快,而是太慢。那么,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时光匆匆、生命易逝就比较难。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决定从孩子的生活体验出发,帮助他们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返。所以,很多环节的设计都是基于调动孩子的生活体验这个目的。比如,让孩子思考: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有什么不同?估算自己的寿命,感受时光匆匆,稍纵即逝;讨论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以你知道的一个人为例来说明,等等。这样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有所触动。请看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真要领悟它却不是那么容易。你有过这种感触吗?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的什么变了?
  生:年龄变了。
  师:你长大了一岁,更加懂事了。
  生:思想变了。我原来很快活,很单纯,可是现在我很多事情都想不开,再也找不到以前快乐的感觉了……
  师:这是成长必然经过的痛。你成熟了,应该祝贺你才对!
  三、关于板块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教学观正在被以丰富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的后现代课程观所取代。“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后现代课程观》)在这种趋势下,在课堂上采取开放的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必然。
  一般情况:阅读教学过程可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读前,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强烈的阅读期待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如何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是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那么,强烈的阅读期待从哪里来?一般情况下,可主要围绕文本的相关内容设计。比如,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2005年4月2日,是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大家一定读过安徒生童话吧!《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都是同学们熟悉和喜欢的。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依然在他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时光匆匆流逝,他的童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魅力。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文章,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发表于83年前,但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已经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它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在这段导语中,教师从学生喜爱的安徒生和他的童话作品谈起,引出“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很自然地过渡到《匆匆》这个文本,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为后面多种方式的朗读、感悟、品评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熟读,自由交流内心感受。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感悟、品评文本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我们甚至可以说,朗读的本身即是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设计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熟读课文。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层次来指导朗读:
  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这是一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
  第二层次:学生自由练读感觉难读的句子。有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稍异于当代,通过练读难读的句子,使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为后续的深入研读、感悟扫除障碍。
  第三层次:学生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匆匆》是一篇美文,学生扫清了朗读障碍后,充满了美读的欲望,此时,请学生配乐选读课文片段,满足了学生此时的心理欲求。
上一篇:语文备课五要诀     下一篇:“用一生的时间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