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第1课时)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二、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会识“压、乱、垂”三个生字,正确书写“垂”。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具体感受并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3.激发学生观察天气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压、乱、垂”三个生字,正确书写“垂”。

难点:能边读边想象,具体感受并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雷雨图,配雷雨声: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看到了乌云、闪电、大雨,我听到了打雷的声音……

2.大家看得很仔细,听得也很认真!这些都是雷雨时的场景。有位叔叔他亲眼看到了这场雷雨,并写了下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雷雨》这篇课文。

3.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我一起写课题。点生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动画,整体感知。然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当你遇到比较难读的词句,就和同桌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2.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词语,点生读,小老师领读,师相机正音。

3.相信大家已经能读好课文了,可是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理清课文的脉络。请小朋友们快速默读,标上自然段序号,思考老师的问题。

课件出示: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第( )~( )段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

第( )~( )段描写了雷雨中的景象。

第( )~( )段描写了雷雨后的景象。

交流: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较少,教师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研读“雷雨前”,随文识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吧!课件出示,雷雨前段落。

1.读13段。

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读课文1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里面的好词佳句,讨论讨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生接读,集体交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