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

.教师出示“人物、时间、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讲述《牛郎织女》故事。

2.根据资料袋明确乞巧节的来历,重点了解“对月穿针”习俗。

3.教师创设乞巧节之夜情境,简介诗人林杰写诗背景,呈现诗歌《乞巧》。

4.借助拼音,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5.借助神话故事和提供的重要词语解释,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意图:复述神话故事,介绍“对月穿针”习俗既是语言训练,也是将诗歌学习放置于神话故事与习俗背景之下,有助于诗歌大意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已有古诗学习的经验,对古诗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大致感受到诗歌整体意义。通过交流明确、丰富对诗歌大意的认识。

三、展开想象,体会诗情,理解诗题

1.自读诗歌,交流讨论诗句中疑惑不懂之处,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诗歌,根据诗句,完成说话练习:“七夕节这晚,人们        ,仿佛看到了       ,心里          ”,想象乞巧人们仰望星空时的所见所想所感。

3.想象诗歌,换位思考,讨论人们仰望秋月,穿尽红丝时心里在想什么?

4.根据教师补充的《乞巧歌》,解释题诗取名“乞巧”的用意。

《乞巧歌》:手巧,乞容貌;/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我姊妹千万年。

5.解答围绕“乞巧”提出的各种问题。

6诗歌,读出七言古诗的节奏和诗歌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说话练习,展开想象体会乞巧人们仰望星空时的遐想以及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祝福,感受乞巧夜晚的温馨。通过换位思考和讨论明确人们“乞巧”表达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理解体会诗情。

四、默写诗歌,学习生字

1.尝试背诵并默写诗歌

2.同桌互相批改,找出不会写和错别字。

3.对比辨析:形近字──和气(最后一笔画、笔画数、读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