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课前花絮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
  生:第五自然段。
  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
  (一生站起来读)
  师:请坐。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
  (生齐读)
  (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教师指导)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教师指导)
  (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一生读2、3、4自然段。生边读师边讲解。)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生齐读)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一学生读这一节)。
  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
  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
  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
  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
  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继续读。
  (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这个做法值得仿效。)
  师:流连其间——,读。
  (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
  师:我给你拿着,读——
  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评:“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
  (学生自由读)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
  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休息一会儿。
  第二课时
  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有许多同学把第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这就是会读书。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继续上课。
  师:课文2、3、4、5段都读了,唯独第一自然段没读,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纠正“估量”的“量”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
  师:一齐把这一节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