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拓展二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鹧 鸪 天 

 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闲。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趣味语文

 

1.教学建议。

 

趣味语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推敲”从此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编排“趣味语文”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教学“趣味语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还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趣在哪里。

 

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可以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介绍给学生,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可以鼓励学生把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2.相关链接。

 

1)贾岛原诗:

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趣味语文故事: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剌,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剌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剌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这样的趣话古代有,当代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写信给毛泽东对《长征》诗提出修改意见的那位“不相识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长征》的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是“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泽东根据那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将“浪”字改为“水”字,避免了重复使用“浪”字的毛病(诗的第三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