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伟人风采 体会自豪之情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因此,在教学同一篇课文时,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的思维空间,预设“有效教学”的实践活动,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教学《开国大典》(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一文,可以从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展开学习,以求思路、教路、学路三者同步和谐进行,读懂开国大典盛况,感受伟人风采,体会自豪之情。

 

依循“文脉”,顺序导读法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10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感

 

1.创设情境,激发自豪之情。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感情饱满的语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日子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必须铭刻在心的!因为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就是1949101日,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接着板书课题,引导解题:“开国”,创建国家;“大典”,重大的典礼。然后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镜头,把学生带进感人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领略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启发学生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快速阅读,理清记叙之序。

 

本课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条理清晰。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可引导他们带着课后练习第1个问题,快速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感知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内容;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条理:会场情况→典礼盛况→盛大阅兵式→群众游行。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部分的主导词,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3.品味词句,体会爱国之情。

 

用词准确是课文的特点之一。文中的许多词语都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可通过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迎风招展”“人的海洋”“排山倒海”“脱帽肃立”“全场肃静”等词就表现了典礼的盛大隆重。“直奔”“欢呼”“抛上”“喊哑”“拍麻”等词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后激动的心情。对于这些词语,应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细细品味它们用词的准确性和感情色彩。例如:“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兴奋心情;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一起”更能表达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此外,在研读课文段落时,对一些蕴含深刻的句子也要注意让学生仔细品读体会。例如:“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人形象。再如:课文中恰当的比喻句较多,要引导学生读懂。像文章最后一句“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用“红流”来比喻游行的队伍,形象地说明了游行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句中的“光明”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擎着灯笼,舞着火把兴高采烈地参加游行,北京城被照得一片明亮;二是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抓住“欢呼”,重点突出法

 

《开国大典》一文中先后五次出现“欢呼”一词,贯穿于“典礼盛况”、“阅兵式”、“群众游行”三部分重点课文之中。教学时,可抓住“欢呼”一词,引导学生阅读,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

 

1.抓住“欢呼”,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镜头,让学生领略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是万众欢呼的动人情景。

 

然后让学生带着下面问题,快速阅读课文。(1)文中“欢呼”的情景出现了几次?(2)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读后让学生了解“欢呼”出现在第二部分“典礼盛况”、第三部分“盛大阅兵式”、第四部分“群众游行”的课文重点内容中。

 

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再让他们默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思:这三部分课文围绕“欢呼”一词描述了那些内容?读后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作出归纳,“典礼盛况”主要写了三项内容:(1)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2)五星红旗升起;(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也主要写了三项内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