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因材施教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5自然段可以合并为:捞起一只铁牛的过程。)

3.把45两个自然段交给学生自学,要求他们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先默读,再分出捞牛的工作步骤,然后用一个词语对各步工作进行概括,最后就工作过程中的关键之点进行思考。(学生最后概括为:铲沙入河、绷紧绳子、拔牛出泥、拖回岸边)

4.启发学生按自己的思考,就捞铁牛工作中的关键之点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学生提的问题大致有:①为什么要把沙子再铲回到河里去?②课文说“靠着水把船向上托的浮力,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怎么理解靠浮力向上拔”?③只把牛拖到岸边,还得搬到岸上来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牛搬到岸上?)

5.指名学生按步骤、有发挥地复述打捞铁牛的经过。

6.指名学生根据第6自然段,说一说其余铁牛是怎样打捞起来的?

(叙述此问题应注意省略掉备船、并船搭架两个步骤。)

评析:

这一教例使用了常见的段的训练方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叙述顺序,分析段落内部结构。本课二、三段一写准备,一写捞牛,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没有多少描绘,只是一步一步,条理分明地叙述说明,很便于训练学生认识段内层次。教师抓住课文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教法,教学思想清晰,目的明确。

二、结构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多次让学生复述课文,特别是依据第6自然段复述其他几只牛的打捞过程,需要学生注意:课文上说“用同样的办法”是指同样利用水的浮力,但实际步骤与第45自然段叙述有别。这是一种“同中有异”的说话训练。教师要求复述要有创造和发挥,要用自己的话,增加了复述的难度和思维性。

三、教师注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为今后给课文或段浇加小标题做了准备。第三段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己按上一段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自己思考并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抓住课文重点内容进行思考。

摘自《小学教学设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