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冬阳·童年·骆驼队》谈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中对语文教学内容有过较为精辟的阐述,他指出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笔者以为,从教学内容的形态看,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从获取的途径看,包括教材中的和教材外的;从呈现的方式看,包括整体的和局部的。但无论怎样的教学内容,其作用是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一、立足学生

 

  选择教学内容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源自学生、复归于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可确定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五岁孩子的视角看故乡的景物,感受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

 

  2.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上述教学目标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考虑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五岁时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段,抒发了对童年一去不返的怅惘(“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更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如果仅从成人的角度去看作者回忆的人和事,会觉得琐碎而细微,但是当唤起学生童年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五岁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些事、这些人时,平凡的生活小事会让他们觉得新鲜而有趣,从而对林海音笔下的故乡、童年产生贴己的感受,由此我确定了“目标1”。文章主要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方法,用词极其凝炼,比如文中的一个“呆”字,精准而形象地表现了小英子看得投入,教学时应当围绕这个内容展开;又比如文章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营造了怀旧的氛围,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加以体会。由此我确定了“目标2”。

 

  二、观照整体

 

  确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宜以“本”为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持有“风物当宜放眼量”的态度,先从宏观角度去考量。这里的“宏观”既包括文章所依托的社会环境、蕴藏的文化内涵,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也包括文章的格调、主题、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从整体出发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

 

  1.老北京的旧照片。由于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距今已有80多年,所介绍的地域是孩子们不太熟悉的北京,两者构成了时空上的“遥远”。如何缩短距离?笔者选择了照片和音乐这两种非文字教学内容。在课前谈话时以聊一聊老北京为话题,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一组北京的旧照片。老巷子、四合院、骆驼队……伴随着京腔浓郁的京韵大鼓,一帧帧泛黄的旧照片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这为接下去要学习的怀旧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2.细碎的童年往事。课文情感细腻,笔调恬淡,行文舒缓,对童年往事进行自然无痕的介绍,这既是文章的特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这个问题意在使学生阅读时能从疏散的文字中梳理出具体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逐步集中到“呆呆地看骆驼”“讨论驼铃的作用”“想剪骆驼毛”“问骆驼去向”等片段,原本细碎的童年回忆渐渐清晰、明朗。

 

  3.怀旧情绪的弥散。整篇文章萦绕着淡淡的怀旧情绪,作者走笔至“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一句时,这种情绪被推到了极致。而怀旧情绪又是通过反复这一修辞方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凭借上述教学内容,连带出对文章整体的回顾,同时感受语言特点。教学设计如下:

 

  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写这些文字时,林海音多大了?(42岁)。所以她说……(出示句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再做了”。(教师适时擦去板书“看骆驼”。)

 

  师:何止是这件事啊,孩子气地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教师擦去板书“议驼铃”。)

 

  师:在暖和的阳光下,想剪骆驼毛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教师擦去板书“剪驼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