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教学实录——《望月》第一课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预备读。
  生:望月。
  师:轻轻地读一遍。
  生:望月。
  师:柔柔地读一遍。
  生: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时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请同学打开书,以最快的速度读一读,找一找江中月在哪,诗中月在哪,心中月又在哪?然后试着完成课堂作业中的第一大题中的第一小题。
  生:默读课文。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小题的答案。
  生:先写江中月,
  师:板书:江中月
  生:再写诗中月,
  师:板书:诗中月
  生:最后写心中月,
  师:板书:诗中月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了不起。浏览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原来《望月》先写——
  生:江中月
  师:再写——
  生:诗中月
  师:最后写——
  生:心中月。
  师:当我们搞清了全文的写作顺序之后,我们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发现,孩子们,这叫整体地读。明白吗,有了整体地读,我们接下来就要细致入微地读。谁找到了“江中月”的部分?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很努力,很认真地把“江中月”这部分读清楚了。好,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江中月(出示文字),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地读一读这部分。体会体会你对这一江天月色的感受。开始。
  生:读这一部分文字。
  师:自由读,按自己的节奏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江中月色。
  生:学生读。
  师:读得好,慢慢地读,安祥地读,你的朗读就像月亮一样安祥。孩子们,假如你就在现场,就在这月亮皎洁的晚上,你面对着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你心中涌起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
  生:安祥。
  生:宁静。
  生:清幽。
  生:升着。
  师:这是一种独特而奇怪的感受。
  生:笑。
  师:孩子们,其实每一个人面对着这样的江天月色,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有人体会到是的是安祥,有人体会的是宁静,有人体会到的是清幽。我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这片江天月色。(出示江天月色图及背景音乐)看,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宁静的月光,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江中月,既然是江中月,就应该与江有关,是吗?在这一段中,找一找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找到一个,画出一个。开始。
  生:看书,画词。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交流,你圈出了哪些带江的词。
  生:长江。
  生:江面。
  生:江水。
  生:江两岸。
  生:江天交界处。
  师: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五处带江的词。拿笔画出来。请看大屏幕,我们来读一读带江的词,怎么读呢,我来读带江的词,你们读其余部分,我们配合着来朗读,来感受江和月的关系。现在开始,一、二读。
  生:其余部分
  师:读带江的词。
  师:现在调换来读,你们读带江的词,我读其余部分,注意听,我读时的声音、气息、节奏还有速度。
  师:读其余文字。
  生:读带江的词。
  师:此时此刻,月和江可以分开吗?不可以。此时此刻,江和月可以分开吗?不可以。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
  生:江面。
  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
  生:江中月
  师:孩子们,其实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你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月亮照耀的不仅仅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也许是万条。看,月亮出来了,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
  师:如果长江是一条长长的江,月亮、月光、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
  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江天月色,来感受这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我一句,你们一句。(放背景音乐)
  师,读一句。
  生,读一句。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上的无数条江,而无数条江中倒映着一个一个清澈的明月。这就是“江——中——月”。
  师:那么诗中月在哪呢?
  生:读诗中月文字。
  师:这就是她找的诗中月。跟她找一样的请举手。没有找到的赶紧划下来。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看,这六句诗中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字。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虽然诗人们望着的是天上的同一个月亮,但是他当时的心情——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感受——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体会——
  生:不一样
  师:找一找,请你在每一句诗中找到一个动词,一个能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圈了来。
  生:圈动词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你找到的是哪个动词。
  生:呼字。
  师: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是吗?把呼字圈出来。
  师:谁敢呼月?
  生:那是小时候。
  师:小时候,对吗。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想着小时候对着月亮呼喊,呼叫,呼!叫它什么?
  生:白玉盘
  师:大声地呼。
  生:大玉盘
  师:直嚷嚷地呼
  生:大玉盘
  师:不对呀,它不是白玉盘,它叫什么?
  生:月亮
  师:它明明叫月亮,为什么叫它白玉盘呢?
  生:把它比喻成白玉盘。
  师:是吗,是吗?
  生: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样的,把它看成白玉盘。
  师:是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叫什么名,是不是,但是尽管不知道,还直嚷嚷,你体会体会,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很兴奋。
  师:很兴奋,很好奇,好。把这种感受读出现,你来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来再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诗
  师:不行,不兴奋,不好奇。来,你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师:这就对了。我们再看第二句,看看你又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问。
  师: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来,把这个问字圈出来。
  师:月亮出来了,诗人举起酒杯,对着夜空,问着月亮,问它什么?谁能用诗中的来回答。问什么?
  生:明月几时有。
  师:大声地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是的,就这样问。你再来问一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起来,站起来大声地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抬起头来,对着青天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明月会回答你吗?
  生:不会。
  师:明明知道,明月不会回答你,为什么还要问呢?
  生:他兴奋
  师:你呢?
  生:悲伤
  师:不对。此时呀,在这个夜里,诗人与他的兄弟相隔千里,他希望在这个月圆的晚上能与他的兄弟团聚在一起,然而,兄弟不能团聚,而月亮却圆了。这种孤独、忧伤。谁来读一读。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不错,谁再来试一试。你来。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真好。看第三句。你圈的又是那个动词?
  生:疑字
  师:疑。怀疑的疑,疑惑的疑。诗人面对着床前的这清幽的月光,诗人又会有什么事要疑呢?孩子们其实这首诗,我们打小就会,而且早已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