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        山行
    (唐)李白      (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    寒山 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 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    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