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第一板块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这一板块《汉语家园》是由《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茶酒联趣》三篇短文组成,其内容是围绕“对联”这一主题展开的。三篇短文分别以朗朗上口的对子歌,名人触景生情作对联以及民间流传的对联趣事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它的语言魅力。
  教参中为我们明确了本板块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对联”。
  那么从教材中哪能捕捉到这个重点呢?我们先来看看本板块课后的“思考与交流”一栏。
  三篇课文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都突出了“了解对联”这个重点,这是本板块共同的重点。那么课文因内容不同,体裁的差异等等,又都承担着其它的训练重点。比如《对子歌》,它是我国的文化财富,必须让学生积累背诵,另外,在诵读中体会对子歌的特点是语文教学很好的一条路径。所以,《对子歌》一课必须确立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不容质疑的。再看《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讲述的是郑板桥乘船到兴化北乡途中,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了一副对联。可以说不同的情境,使郑板桥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所致,使郑板桥创作了文中的名联。而且文中对于郑板桥创作过程的描写很感染人,语言很精彩,渲染的色彩很浓厚,学生会在具体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到对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体会好的对联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因此,讨论“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自然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个重点在课后“思考与练习”问题1中已经向我们提出来了。那么通过以上分析,说明课后“思考与交流”一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栏提出的是落实文章重点的中心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可以这样说,“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我们抓住、抓准了,教学的重心就稳,方向就不会有大的偏差,所以每一课的重点我们应该结合课后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来确定和落实。那么,我们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应该把这些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中心议题引领学生研讨交流。当然可以直接呈现,也可以稍作加工。比如教学《对子歌》一课,在学生流畅读准对子歌,初步了解大意的前提下,出示中心议题,也就是课后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两个问题可以直接都呈现,也可以稍加整理呈现一题,二题作为拓展“读对子歌,从中选择一句,试着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对子歌’有哪些特点?”抛出这个落实重点的大问题,自主性完全给了学生,学生自由研讨交流。接下来在自主汇报中,各抒己见,教师再画龙点睛,对子歌的特点就显山露水,浮在水面了。
  在汇报中学生能了解到对子歌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花木、器皿等等虚实相对。那么教师还可以点拨像一字对、两字对这都是最简单的对子形式,还有五字对等等,如果以双句呈现就含有对偶的修辞在里面了。通过汇报交流,学生就会了解对子歌的特点。
  对对子歌特点的了解,教师要把握好一点就是对子歌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已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那时是作为识字载体出现的,作为正式课文来学习,本文还是第一次。虽说是高年段了,但学习这种表达形式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应掌控在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以及对子歌的特点,不必像做学术那样做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因为接下来六年、初高中还要继续学习研究对联。
  初步了解了对子歌特点之后,教师再简单点明什么叫对子歌?对子歌就是教古人学做对联的韵文,从中告诉学者对联的套路。
  进行到这时候可能疑点消除了,然后再朗朗地诵读,直至背诵,在读中体会对子歌声调和谐、节奏分明等等特点,这样重点初步落实了。就这样借助思考与练习达成了初级目标。
  那么特殊说一下,在学习对子歌时,学生可能对文中某些词意的理解会有障碍,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三尺剑代表的是故事:古剑长度大都是三尺,所以称为三尺剑。这里三尺剑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平天下时所佩带的武器。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去攻打黔布时,被乱箭射中,在路上病情加重,临终时说了一句话。:“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名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意思是: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就是刘邦。等等,不多解释了。虽然理解文意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如果不做简单处理会成为学生了解对子歌特点和朗读上的小障碍。这个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好尺度,扫清障碍又不喧宾夺主。
  接下来说说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
  《对子歌》一课,课后朗读要求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节奏地朗读对子歌”。为什么提出在老师指导下朗读呢?因为对子歌原本就是声调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应该是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而低年级朗读时,一般为“拍手歌”,进入高年级后朗读对子歌就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应该回归对子歌应有的韵味,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必要时示范朗读。那么要想读出有节奏这样的效果,建议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完成识字任务,晓知对子歌大意,了解对子歌特点的前提下,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感受对子歌的特点并喜欢对子。这就是这个朗读要求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每一课的课后“朗读”这一栏都向我们提示了合理又科学的朗读要求,可以作为学生朗读训练的一个小指南。
  再看课后“小资料”,对课文做了关键的补充和解疑。比如《对子歌》的小资料是介绍对子的知识,学生一下明了了对子就是对联,二者是画=的,同时初步认识了对联的文化价值。可以说课后小资料的内容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知识点,或者是对作者的了解等等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很有价值,教师要让学生有选择性地了解或背诵。
  另外课后“拓展与交流”和“积累”这两栏内容都是与所学课文密切相关的,通过这两项训练积奠的是文化,提升的是能力,丰富的是内涵。
  比如《茶酒联趣》的拓展与交流1题是搜集对联,交流收获。2题是给出上联“春来花香柳绿”,让学生试着对出下联。这些都是知识的延展和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搜集、交流和创作中更加深了对对联特点的认识和对对联的浓厚兴趣。
  再比如《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课后积累中给出三副对联,应让学生牢记并简单了解一下对联的写作背景(对联一是明代解xie缙jin讽刺对门相爷的。对联二是郑板桥书斋的对联,对联三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在自己府衙写的对联。)这样不但让学生丰厚了对联的储备量,增加了对对联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搜集对联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激励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拓宽积累量,因为学到这课,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欣赏之情已经升发了。可以说每一课课后“积累”所提供的内容都很有价值,一定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以上所有这些课后训练题可以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线索和训练点,我们可以把这些题充实到教学中,或者课前、课中、课后,只要适当就可以,这样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系统,更丰厚。
  以上主要以《对子歌》一课为例谈了如何结合课后思考与交流来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以及如何落实重点,并且简单说说对其它课后训练题的认识。那么对于本板块其它两篇课文,只提一个小建议:后两篇课文是有关对联的故事,文中的对联相当于课文的眼睛,是文章的亮点,是点睛之处,教学时不要忽略了对联在文中的地位,既不要把课文单纯地当作一篇阅读文章讲解,也不要孤立的只讲对联而抛却其它部分内容。建议在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出示并欣赏品析对联。也就是不要脱离课文。要把课文内容的学习与对联的了解、欣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对联。同时要让学生在品析中感受到对联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文化艺术。
  总之,本板块的教学虽说初步了解对联是重点,但不是落实了这个重点,我们就完成任务了,而是通过这些课文载体的品读,通过课后训练题的延展,来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对联的兴趣和欲望,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总让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中大放异彩。也就是让学生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和热爱,这才是终极目的。这也是我们这一板块的主导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