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之三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