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教学实录——《狼牙山五壮士》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写在前边】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版本,应《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陈金铭先生之约,六月份于江苏江阴第一次亮相。这次一起上此课的,还有江苏江阴名师刘敏威。第一版的教学设计,在视野融合和生命意识的开掘上,下了点功夫。但因有些教学设计太“前卫”或者说“雷人”,辩课现场就引发了激烈的争吵。后来,在自己班级上了第二版本。第二个版本,侧重于阅读策略训练和写作手法的渗透。有的朋友说,喜欢我第一版本的出格和雷人。也有朋友欣赏我第二版本的务实与本色。究竟哪一个版本更有意思?
  哈哈,您说了算。

           敬畏生命
      ——张祖庆执教《狼牙山五壮士》(第一版)

  (此课规定时间只有60分钟,为了最后一个版块的充分展开,因此某些重点段词句教学无法展开)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师:(屏幕出示日本侵华图片)卢沟桥事变爆发,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从而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八年来,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他们的行为比野兽还野蛮,比魔鬼还凶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进行了很多次战斗,其中有一场战斗,给当时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但是,这场战斗的主角只有五个人,请大家拿起笔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师生书写: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
  师:一起读读他们的名字。(生读五壮士名字)他们也被人称为“狼牙山五壮士”。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准确。谁来读第一组词语?
  (屏显第一组词语: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指一名学生读后齐读。)
  师:再读第二组词语,谁来?
  (屏显第二组词语:全神贯注、昂首挺胸、居高临下、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名读,齐读。)
  师:请大家在作业纸上工工整整写下你认为最难写或者重要的两个词语,把它写正确,写工整,每行写两个词语。
  (学生书写)
  师:请同学说说你写了什么词语?为什么?选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说一说!
  生:我写的是“坠落山涧”,因为狼牙山五壮士在作战时不顾自己的生命跳下山崖,保住了大部队和群众的生命。
  师:你把“坠落山涧”理解成狼牙山五壮士最后的跳下山崖?同学,我问你,坠落山涧跟主动地跳下山崖一样吗?课上到最后的时候我来问你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我选的是“热血沸腾”,因为狼牙山五壮士对敌人从来不低头,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敌人,还我国土!
  生:我写的是“惊天动地”,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举动深深地震撼着所有的中国人。
  师:连天地都惊动了。好!再看一组词语,一起读!
  (屏显第三组词语:临危受命、诱敌痛击、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生齐读。)
  师:能不能将这五个词语填在老师发的作业纸上,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填,不要填错,找一个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写在黑板上。
  (指一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在作业纸上填写词语,师巡视。师生交流课文的写作脉络,出错的同学订正,形成如下板书。)
      顶峰歼敌
          跳
     引上绝路 下
    诱敌痛击  悬
   临危受命   崖
  第二板块范读课文聚焦震撼
  师:同学们,对于《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也许朗读是走进这个故事比较好的方式。接下来请同学拿起课文纸,听老师把文章全文朗读一遍。听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中哪些细节,哪些句子激起你心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波澜?
  (师读课文,读到第六小节结尾,音乐起。读毕,全场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文章中的哪一个细节哪一些句子,激起了你心中一阵又一阵波澜?请好好地读。
  生:“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师: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因为他们危在旦夕,他们的生命在生死线上倒计时。
  师:是呀,你读出了你的担忧。还有哪句在你心中掀起了波澜?
  生: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你把两句写班长的话放在一起读,一定有你的道理,请说说!
  生:写出了班长犹豫之后最后做了决定,为了大部队和群众,他决定向棋盘陀走去,走上了绝路。战士们也毫无怨言,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不是犹豫,而是短暂的思考!这两句话中,班长的身先士卒,战士们的齐心协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生:“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句话写出了班长没有子弹,想也不想就跳下深谷。
  第三板块研读“选择”感受豪壮
  师:好,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在整个事情中,五位战士面临着几次选择?谁能很快找出来?
  生:三次。
  师:哪三次?
  生:第一次是走哪条路,第二次是否扔下手榴弹,第三次是要不要跳下深崖。
  师:你讲了这三次。其实还有一次是在文章开头。请你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段里面告诉我们五位壮士面临怎样的选择?
  生:要么五位壮士全部“玩完”,(观众笑)要么其余的部队全部牺牲。
  师:(很庄重地对刚才的孩子)你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点张老师很欣赏。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你觉得用“玩完”合适吗?请你再想一个词语。(该生一时沉默)
  生: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五人牺牲。
  师:他说的“全军覆没”要比你刚说的词语要——
  生:好!
  师:对,更加贴切。同学们,这段话里边一定有一个词语深深地抓住了你的眼球。
  生:大举进犯。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敌人兵力非常强,而且他们像猛兽一样疯狂地向我晋察冀根据地进军。
  师:(相机解释)“晋”是山西的简称,“冀”是河北的简称,“察”是察哈尔的简称,“晋察冀”根据地就是这三省的交汇处,继续往下说。
  生:他们像猛兽一样向根据地进发。
  师:说得多好!猛兽一样,不仅仅是几只猛兽,是一大群猛兽。还有一个词语也一定抓住了你的心。
  师:是“大举进犯”。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日寇的攻击一定很凶猛。
  师:一边是大举进犯,一边是只有五个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日军有多少兵呢?老师从葛振林的访谈录当中,找了一些资料。(屏幕显示)
  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包抄。日军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当时被合围在狼牙山上的地方党政机关干部和周围村庄的群众达三四万人,为掩护党政机关和乡亲们突围,我们七连奉命担任后卫,待大家安全转移后,再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
  我们班长马保玉得知这一消息,便去找指导员求战,要求把拖住敌人的任务交给我们班。连长、指导员知道我们班战斗力强,经商量,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当时我们班除因伤病住院外,只剩下5人。即班长马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副班长是我。
  (以上资料选自《党史博采》1995年第12期《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葛振林自述)24-25页)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发现日本人士兵很多,日寇有三千五百人,而且他们是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冲过来的。
  生:敌军兵力非常雄厚(师:请换一个词语),敌人很疯狂,但是我军人很少,寡不敌众。
  师:对!寡不敌众,五个人去面对三千五百人,而且敌人还有飞机大炮。你读出了敌我力量的悬殊。
  生:我还读出了,班长马宝玉清楚自己只有五个人的情况下还主动请战。
  师:同学们,是主动去请战,不是临危受命啊!(板书:“受命”改为“请命”)
  师:是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难之时才显壮士情怀。带着我们的理解把课文第一段好好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顺势引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读完后)五位壮士又面临第二次选择。默读第三段,你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选择?
  生:事关重大的选择。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一条路,身后都是敌人;一条路,通往狼牙山顶峰的棋盘陀,三面都是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