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之三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
  师:那么我问你,(读板书上学生提问时写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到前沿阵地去挖?”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
  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
  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学生各自读)
  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
  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
  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
  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
  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
  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
  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

  本课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 理解 ——说服
        抓情感—— 体会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