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教学的几点建议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学生进入最后一个学期前,教师首先要想一些办法进行摸底,学生是否具备了以下基本语文能力——

 

(1)认识至少3000个常用汉字,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喜欢习作,表达比较流畅且错别字较少;能够主动修改习作。

 

(3)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4)学生喜欢语文,发言积极,思想活跃。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

 

(5)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比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查字词典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

 

 二、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n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

 

n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

 

n   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

 

n   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

 

n   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

 

 四、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1.中小学教学“断层”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短,知识点也不多,教师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深,知识点也增多了,不仅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也各有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概括与抽象。学生面对教材的不同要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编写了小学教材没有初中教材,初中学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观上造成了小学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教学的因素

 

 小学教师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到了中学,由于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许多知识只能点到即止,不会针对每个学生都作细致的辅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学起来自然感到吃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