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段性,彰显语文味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

  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生字,认识“蘸、戳、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信的内容(重点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 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信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体验探究,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凡卡回忆往事的内容及作者叙述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及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外国的穷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催人泪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凡卡》。

 

  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100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契诃夫写的。当时由于沙皇政府的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破了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老板的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文中的主人公凡卡就是被爷爷送到城里一家鞋铺当学徒的童工。那么小凡卡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课前已做好了充分预习,接下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简介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一开始就奠定了情感基调,为课文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纠正读音。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而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文篇幅较长,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像生字新词的学习、读书感受的批注,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这一环节设计分两步:第一步检查生字词,注意纠正不准确的读音,寓检查于指导之中,指导与检查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三、质疑问难,引导探究

 

  1、质疑问难,筛选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信的内容,想一想:信中主要写了哪些事?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梳理、筛选出重点问题,如:凡卡为什么求爷爷带他回去?文中为什么写凡卡和爷爷一起逮野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接着老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确定好解疑重点,同时也使教师了解了学情,以便确定好下一环节的教学侧重点,落实“依学定教,依生定教”的教学理念。

 

  2、据实施教,引导探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