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教师用书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语文五年级上册

           9 * 和田的维吾尔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提起和田,我们可能知道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会浮现载歌载舞的情景。除了这些,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
  
  课文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飞奔的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表达出“我”的惊奇。第2、3自然段详细介绍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连牧人最喜欢吃的“库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维吾尔老乡还“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课文用列举法说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敬佩和惊叹。第4自然段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写维吾尔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描述,说明了维吾尔人漂亮俊朗、浪漫风趣的特点。第6自然段写维吾尔人喜欢聚餐,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汲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营养;二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
  
  ②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馕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馕坑。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③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④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⑤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这句话与课文第一句话遥相呼应,用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纵使……也……),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2)对词语的理解。
  
  馕:一种烤制成的面饼,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当作主食。
  
  豪气:英雄气概。
  
  扼杀:压制、摧残,使不能存在和发展。
  
  俊朗:相貌英俊,性格开朗。
  
  豁达:性情开朗,度量大。
  
  纵使:即使。
  
  深邃:邃,深。本课形容维吾尔姑娘眼睛的明亮、深沉、透彻。
  
  抽象画: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的绘画。
  
  渺渺回荡:渺渺,因距离远而模糊不清。
  
  美不胜收:不胜,不能尽,不能完。形容好的东西太多来不及欣赏。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激昂、抽象、韵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案例
  
  片段:
  
  读懂内容,体会情感,领悟写法
  
  师:和田维吾尔人还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继续交流。
  
  生:和田维吾尔人还有热爱土地的特点。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我给大家读一读。和田维吾尔人连弄吃的东西都充分利用土地,烤肉和馕都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库乃其”也是在沙土中烧火,然后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可见他们确实非常热爱土地。
  
  生:我补充。和田维吾尔人不仅热爱土地,而且其程度“令人惊叹”,这是第2自然段的总起句直接告诉我们的。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呢?还是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作者写这三种食物是有选择性的,烤肉是“黄灿灿、香喷喷”的,馕是“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库乃其”是他们喜欢吃的,而且,据说吃了它,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
  
  生:听你一说,我发现作者写“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还可以从描写的语气中感受到。作者用“谁能想象……”“谁又能想到……”两个反问句来写,用的又是感叹号,可见情感的强烈。我还感受到整段话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惊叹之情。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入,来,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注意体会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体会作者的惊叹之情。(生朗读第2自然段。)
  
  生:我还有补充。从第3自然段也能够感受到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师:请你具体说说。
  
  生:大家看,有些维吾尔老乡连洗过的衣服都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要是我们,恐怕连衣服上沾点灰都要重洗一遍。可见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多么深厚!
  
  师:有道理。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还有补充吗?
  
  生:我也从这段话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和惊叹之情。大家看第2句话,“远远望去……平添了几分韵味。”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衣服的大小、颜色、形态,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师:大家觉得这里的“韵味”指的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指衣服的色彩与形态把沙漠打扮得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