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之一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寓言。
   过程与方法:
    引导反复朗读,图文结合领悟寓言的寓言,谈读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教育学生做事说话不能前后自相抵触。
  重点、难点:
   1、引导朗读、讲述故事,谈感悟,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意,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
    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读一遍。
    (1)学习生字,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2)学习生词,理解词义。
       负:背着。
    (3)讲述故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1)“有得钟者”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做出什么举动?
    (2)当他“以椎毁之”有了新的发现,他又有什么想法?做出什么决定?
    (3)面对他这种担心,这种举动,你想告诉他什么?
    (4)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结果会怎样呢?
    (5)指导朗读,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老师扮演“得铃者”,同学们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怎么做?(认真读)
   2、我是那个“得铃者”,干了这件蠢事,让人们一直笑话。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学生自由说。
   3、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五、课堂小结。
    将我们在这则寓言中得到的道理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欲负而走——以椎毁之——恐人闻之而夺——掩其耳
                (自欺欺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2、检查背诵《掩耳盗铃》。
   3、从《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情况。
    (1)指名学生读。
    (2)指名学生说句子意思。
    (3)师生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指导读好夸赞的语气)
    (4)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做事说话前后抵触)
   (2)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四、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将自己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总结一下哟!

                    第三课时

  补充阅读资料《滥竿充数》《画龙点睛》

  一、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三、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