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向纵深行进——《船长》文本解读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编排上看,四篇文章都是写人物的,也都是赞人物的。拿到写人物的文章或是作文,起初学生会习惯性地从人物外貌入手。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彰显人物品质的,而这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一种学文方法与写作方法。《船长》一课,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哈尔威崇高的精神品质。
  以上述这点为本文教学其中一个知识点的话,那么,将“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这样的概念,属陈述性知识;如果在阅读本单元四篇文章或是这类认账时,能够用上这样的概念,来解开文章中的“密码”,即知道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和人物的品质联系起来看,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达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这算是程序性知识,即怎样做的知识;如果能够熟练里运用好这一的知识点,在以后写文章时能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或许就是策略性知识吧。
  当然,除了上述这个知识点,本课还有许多知识点可思考。承接上面的知识点中“表现人物品质”这句话,本课的“人物品质”是什么?课文最后一小节“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忠于职守”理解起来并不难,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是什么?这点,是需要教给学生的。以船长的“做人之道”纵观全文,发现哈尔威船长身上有许多令人深深敬佩的“做人之道”:①遇到危难的时候先人后己。这在第四小节有呈现:“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②遇到危难的时候保护弱小。这里从“妇女先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快救克莱芒!”的话语中可以听出。③遇到危难的时候冷静淡然。海水涌进船舱,船上的人炸开了锅,而船长沉着冷静地组织自救,维持秩序,保证大局不乱。④与船共存亡。哈尔威船长到底可不可以不死,我想这是很多解读、教学绕不开的话题。这里可以运用到语用学的相关知识来解读,关于内隐性语境的影响作用。“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学到这段文字,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与大家一起逃生,而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呢?课文末尾一句写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真是这样吗?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英雄吗?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在自己为之尽职的轮船沉没之际,毫无私念,沉着冷静,组织船上的人们顺利逃生,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样的人,当之无愧称得上“英雄”二字。在哈尔威看来,作为船长,他除了保证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外,还应保证船只的安全,虽然沉船的责任并不在他,但高度的船长责任感,使他做出了履行古老的“人在船在,船亡人亡”这条此时已经显得神圣的规则,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崇高信念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会理解,与这一艘寄托他事业的船一同沉没,正是哈尔威船长生命走向圆满的唯一选择,与屈原投江、谭嗣同赴死一样,一旦自己一生珍惜的事物消亡,他们甘愿用最宝贵的生命去为之殉葬。
  本课的8个生字、生字组成的词语;课题《船长》与雨果原题《“诺曼底”号遇难记》谁更好一些,或者说谁更符合这篇文章;在叙述中恰当地融入议论;人物对话有无提示语的区别;船长的四次命令分别看出什么;险情的描写;给课文列个简要的提纲……这些,都是本课的知识,都是回答了“教什么”。至于谁是什么知识分类,不想贴标签,可能自己对那三个知识分类还不是特别清晰,在这里生搬硬套,只会把自己弄得更糊涂。“从学生的阅读情境、阅读障碍、阅读待提升处”,“我们期待他们能在原有浅表性阅读层面再向前迈一步。”“这时候的知识框架、或者具体的经验,就构成了可教、应教的知识。”我想,或许我不是个很好的理论家,但我能解读、分析出文本中的种种知识点(当然,解读时因为个人原因会有偏颇、不全面,我觉得这点也并不是不可原谅,只要解读主流是积极向上,通过不断研习,一定会越来越丰富、精彩。),在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鉴赏文章”,做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这些就已经是知识了!

                     船长
  【《船长》原文的题目是《“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样修改有什么用意呢?反复读,船长,这里就不仅仅是一船之长,也是意志与信念的象征,哈尔威用自己的生命注解了责任与道义,同时诠释了“船长”这种职业操守,这也是船长这个职务受人敬重的原因,也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此重任。由“船长”作为课题,较为直接地在读者心中映现出一个肩负责任长者形象。介绍这是雨果的作品,这是陈述性知识,渗透“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概念。】
  1870年3月17日夜晚,【“夜晚”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像平常一样”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定期航线,哈尔威船长曾经无数次引领轮船来往于海洋,经验丰富,而这次航行和以往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样的交代说明却又似乎在暗示着会有“不平常”的事情会发生。】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
  薄雾笼罩着大海。【“薄雾”点名事故发生原因,“笼罩”一次说明雾大,能见度很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沉沉夜雾”凸显当时恶劣的天气条件,“阴森森”为ABB式的词语,叠词更容易感受出环境的恶劣,一是体现大海的黑暗、阴沉,而是让人觉察出将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来。【“全速前进”是事故发生的另一个原因,“直向”预示着后果不堪设想。】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剖”字,非常形象,指破开,说明裂口很大,危险也就很大。以上这几句话,说明发生事故的责任不在“诺曼底”号,此时“诺曼底”号将会面临灾难性的结局。】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所有的惊慌、恐惧都为正常之举,而几个短语并列“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让读者深切体会到灾难的可怕与当时甲板上的慌乱。“涌”字说明海水的流量大、流速快,局面难以控制。】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做人之道”在这第一次命令中彰显出。四句话,简洁明了,坚决果断,“妇女先走”是一种保护弱小呵护生命的品质。两个数字值得关注,“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一共有61人”,哈尔威船长把自己忘了,这又是危难时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秩”是翘舌音,,右边的“失”的短撇不能丢,这是陈述性知识,要教。】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人性如此,在灾难、死亡面前,都会慌乱了手脚,保住自己的性命也是人的本性之举。而这种人性使然的场面与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指挥一船之人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人性的本质甚至有些“丑恶”,这是一种对比,可略教。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段没有提示语的对话,简短有力,思路清晰,表现出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这段对话的写作特色,没有提示语,增强了紧张感,文字没有停顿,也表现船长的思维没有停顿,他是极其果断、冷静的。这一点可作为策略性知识来思考,我认为对学生写作能有提高的知识点,都可教。】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议论是点睛之笔,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最高的权威,他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力与义务;人们被哈尔威船长保护弱小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质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序地开展自救;从位置上讲,船长的岗位比甲板高,船长在其他人的上面;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的赞美。这也是书后练习题第四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是理解句子的意思,二是渗透写作叙述中写一些议论所起到的效果,这两点教学价值,要教。】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到这里,船长的命令真正起效,是什么力量让之前那么混乱的场面变成现在的“井然有序”?这里又是一个对比,也是上面议论句的一个承接,船长的“做人之道”的人格魅力与他的权力,让处在性命攸关的人们完全信任这位船长,把生命交给他,相信他一定会解救出所有人。这时船长的形象在人们的心里,已经到了一个至高点,是一个神圣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