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自题小像》教学参考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3 狱中题壁绝笔诗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绝笔诗》作者是吉鸿昌,表达了他誓死抗日和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进入6年级,识字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本课需要识写的生字中,“臾”的读音、“狱”的字形要注意。
  2.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诗的韵味,读这种感情激昂、充满豪情的诗更应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狱中题壁》为例,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引用了典故,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变法献出生命的决心。所以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种坚决的语气读出来。而《绝笔诗》则简洁明了,朗读时更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作者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现出来。
  3.阅读教学
  本课的两首诗中,《绝笔诗》比较易懂,《狱中题壁》需要联系典故进行理解。
  《狱中题壁》理解: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出逃,作者被捕。在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这首诗高度凝练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少年来一直赢得广大读者的崇敬。
  (2)“望门”句:张俭,东汉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请为山阳东部督邮,后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睹反,朝廷下令逮捕他,时人慕其名,张俭“望门投止”,人人“破家相容”。此喻康有为。望门投止,指人在困迫之中,见有家门就进去,以求避难安身。
  (3)“忍死”句:杜根,东汉人,字伯坚。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时邓太后临朝,权在外戚。杜根便与他人联名上书,请求邓太后还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而后逃走。后邓氏被诛,杜根复官拜为侍御史。作者政变前夕曾电唐才常:“速偕同志,来京相助。”唐才常接电后速往汉口与哥老会联系,选壮士多人赴京,但此时尚未到京,所谓“忍死”指此。须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来京。一说,系作者自喻,意谓“忍死”待复出如杜根。
  (4)“我自”句:作者在被捕前已抱必死决心,他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临刑前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正是他决心舍生取义、含笑九泉的大无畏精神的写照。横刀,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5)“去留”句:谓一去一留仍肝胆相照。两昆仑:一说指康有为和作者自己;一说指两位侠义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说皆通。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第一句中的词语解释请参看上文。第二句中的“尚”是“尚且”的意思。
  这个题是结合本板块主题设置的。苏武、文天祥、谭嗣同和吉鸿昌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为后人传诵。《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正气”的解释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或风气;刚正的气节。”本板块几篇课文所表现的“正气”相同点都是光明正大、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气节,不同之处在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苏武的正气是不辱使命;文天祥的正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的正气是舍生取义;吉鸿昌的正气是坚贞不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2)积累
  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引导学生搜集用于表达坚贞不屈的成语。
  舍生取义:舍,舍弃;义,道义、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追求正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但是与个人所坚持的信仰,人们所共识的道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比,个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来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一直为人们所尊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既有利于理解诗义,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资料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好任侠,喜剑术。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创立算学会,倡我国学会之先河。提倡新学,开湖南维新风气。著闪烁着民主、科学、反封建精神的《仁学》,尖锐抨击封建“纲常名教”。要求“冲决”一切“罗网”,提出改官制、开议院等变法主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时务学堂,兴办新算学馆,筹办各项新政。又倡设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团结维新志士,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激进派。1898年8月,得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奉旨入京,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太后及其党羽密谋政变,为保光绪帝,他夜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请其举兵相救。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政变遂起。9月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世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吉鸿昌(1895~1934),抗日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县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升至团长。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26年任第36旅旅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由兰州兼程东进,参与解西安之围。1927年任第19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师夜渡黄河,击退奉军,连克新乡、安阳数城。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任第2l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5月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旋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翌年称病去上海就医,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接触,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旧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8月被蒋解职,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1932年回国寓居天津,常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8月到湖北麻城宋埠策动旧部第30师起义失败,潜回平津地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按党的指示潜赴泰山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随即变卖家产,购买枪械,联络旧部,于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9月,吉鸿昌与方振武率部退至河北顺义、昌平(今均属北京)带,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共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引渡到北平军分会。经蒋介石下令,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当“立时处决”的命令传来,吉鸿昌正气凛然,奋笔疾书遗言,陈述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缘由,痛斥蒋介石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临刑时,吉鸿昌军人雄风不减,披上斗篷,大步走上刑场。他从容地拾起根树枝代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椅子来。”又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吉鸿昌特地要求面东而坐——朝日本国方向,怒目而视。当刽子手举起枪时,他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终年仅39岁。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党中央决定授予吉鸿昌以革命烈士的称号。
 
上一篇:作者:文天祥简介     下一篇:狱中题壁/自题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