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教学参考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拓展与运用
  “读下面的对联,想一想这些对联分别用在哪些地方,并说说它们为什么能用在那些地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使用的场合。“春到山乡处处喜,喜临农家院院春”用于农家院,“东风吹暖英雄门第,喜报映红光荣人家”用于军属家庭,“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用于商店或生意人家,“提高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用于医院,“燕舞莺歌喜盈大地,桃欢李笑春满校园”用于学校,“企业自主干群意气风发,质量优先生产捷报频传”用于企业。
  (3)积累
  “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几副对联。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不理解某些对联的含义,教师可适当指点。如,“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可先让学生讲讲字面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讲:“在山洞里只过了几个月,外面的世界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里这副对联下边的那段话,说说对联含着的意思,让学生弄清,“洞中”指的是关押革命者的渣滓洞集中营,“世上”指的是中国已经获得解放的地方。这里的“千年”并不是说真的过了一千年,而是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贴春联》一文中许多地方都留有空白,恰当运用文中的空白处,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贴对联”这部分内容主要表现革命者巧妙的斗争艺术,以及特务们的无可奈何。前两副对联明确写出了特务头子猩猩的反应,而后三副对联特务的反应留有空白,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例如楼三室的对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横额“大地春回”。这副对联借用叶绍翁描写春景的两句诗,实际上革命者想表达的意思是:革命的力量是阻挡不住的,重庆也马上就要解放了。“大地春回”就是指全国解放。理解完对联的含义,引导学生对猩猩的反应展开深入讨论。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案例。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猩猩看不懂这副对联,他可能会说:‘嗯,这副对联写得真美啊!’”另一位学生也赞成猩猩看不懂,认为可能会说:“什么?这里还有红杏?我怎么没看见?”一位学生认为猩猩似懂非懂,可能会把“一枝红杏出墙来”理解为有人要逃走,心想:一定要加紧防范。也有人认为猩猩可能看懂了,但他不敢说(联系时代背景),心想:还是整理好包裹,准备溜之大吉吧!学生的种种不同的看法,都能表现出特务的无可奈何。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资料
  1.作品简介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贴春联》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贴春联》是从该书的第16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2.人物简介
  江姐:小说中的名字叫江雪琴,是《红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就被敌人枪杀了,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难友们给她起了“监狱之花”这个美好的名字。
  “猩猩”: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长着人的面孔,穿戴着人的衣冠,但没有人的心肝,而是一头类似人的刁诈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他“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