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放生命之花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往往读出一种凄婉之美。而听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我却感觉到在凄美、忧伤的怀念中,生命之花原本可以如此绚烂。

  一、“苦”字当头,铺设情感发展的桥梁

  开课伊始,窦老师把作者吏铁生以校友的身份介绍给大家,使人备感亲切。同时出示史铁生《合欢树》的一段文字把学生引领进母子深沉的情感世界。

  师:今天的课上,我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他瘫痪在床,行走在轮椅上至今已经33年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到了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大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一个“苦”字,抓住了作者爱母的真,思母的深,情感的风筝自然地放飞,主题的把握水到渠成。除了窦桂梅老师,谁有如此高超的艺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无形。

  师:我们知道,史铁生他是高位截瘫,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的呢?你愿意读也可以,愿意用自己的话讲也可以!

  生:“双腿瘫痪后……”(读略)

  师:(引读课文)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窦老师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活着的“苦”,为下面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地活”作铺垫。她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达到了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忍”字感悟,体味无边母爱的真淳

  母亲活得好辛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这“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统统体现在母亲无条件的“忍”字中。窦老师是怎样演绎这个“忍”字的呢?

  师:如果说上面两句体现了母亲的细心和耐心,那下一个说到“跑”和“踩”的时候,又“悄悄地”躲出去了,这“悄悄地”又体现的是什么呢?

  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生读。掌声)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 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这颗心哪,是那么的细心、耐心、小心,是看不见的爱!

  抓住三个“悄悄地”,体悟慈母的一片爱心,体悟慈母的良苦用心。再把体悟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让学生享受读书。

  师:好,再读这句话,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生l:不要儿子哭。也就是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生2:忍住的还有对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爱,所以她能忍。

  师:好,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生读。略)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请注意描写母亲自身的句子。

  生:我明白了,母亲还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亲肝癌的痛苦,更思考了“忍”是多么复杂。这样,母亲的坚强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用教材教”的视野开阔到真实的生活空间。

  师:(再次回扣“苦”字)那么,母亲说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师:你们说了这多,可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悄悄地”“悄悄地”“悄悄地”;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可你们说的所有语言都化作了一个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

  生:“好好儿活”!

  师:我们终于体会到她的用心——

  生:用心良苦!

  师:(再回扣“苦”字)所以,这“好好儿活”究竟该怎么读,所有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句话里,母亲最简单最朴素的话,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窦老师以她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忍”住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折磨。特别是这个“忍”字的演绎,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无边,母爱的无言。窦老师引导学生—层一层地体会作者浸透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又让学生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送进去”,送到文本中读出来。一次—,次地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升华,这其中的情,感人至深。

  三、穿“菊”而过,绽放绚烂的生命之花

  又是秋天……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发言略)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说了,你们说。

  窦老师穿“菊”而过,直接进入更深一层的“该怎样好好地活”,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到此,学生有了“说不出”的深刻,“说不出的感觉”,这不正是情感的升华吗?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看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

  窦老师又一次抓住“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进行引读,再次让学生用“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进行创造说话,让学生明白作者已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已真正懂得了“好好儿活”。同前面的教学呼应,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而下越了自我,作者、教者、听者都融在了怀念的秋天中,把情感定格在了秋天的怀念中。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课件出示文章片断,创设情境——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

  片断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借了我一生啊,影响了我一生啊,给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对课题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