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从何而来——《示儿》教学案例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本课中,一开始我就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的,苍老的肖像,为整堂课选好基调:悲。

  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反思二]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设计中,我们主要抓了诗句中的一个“悲”字进行解构。在认识了诗人,了解了诗句意思,初步感受诗人心情之“悲哀”后,我又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沦陷百姓生活呈现给学生,去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学生述说的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题临安邸》中的权贵们的花天酒地,都让我们的学生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如此一来,诗句中的“悲”就丰满起来,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也是散的。于是,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心中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