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科版教学参考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课题只一个字“春”,极为简练。“春”是表示季节的名词,点明本文是一篇写春景的文章。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当中学教师。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去美国留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期,他随学校内迁,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又回清华大学任教。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22年主编《诗刊》,192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踪迹》。192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都是他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著作有27种,大都收入四卷《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著名学者杨振声对他及他的散文做如下的评价:“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结构分析〕
  本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明朗、恬淡、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积极向上境界的思想感情。文章共9个自然段,依内容性质划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盼春。写作者终于把春天盼来了。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绘春。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春天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颂春。作者热情赞颂春天的勃勃生机。
  〔语意理解〕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句话写出作者渴盼春天的急切心情。作者处在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环境灰暗而压抑,这使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常觉有除不去的阴影。于是他把思想的聚光点投向了为之憧憬、向往的春天。连续两个“盼望着”,中间又加逗号,说明盼心之切,盼时之长。把“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顺次写出,表达作者在渴盼的春天终于到来时的激动。东风是春的标志,先感觉到东风来了,然后才判定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春天到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两句话写作者从山、水和太阳,感受到春的脚步近了。作者是用拟人法写这些事物的。先总写世间万物像人一样睡了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欣欣然”,十分愉快地。再写山、水和太阳在春天时展现的特征:山,明亮、细腻而润泽(“山朗润起来”);水,多而充足(“水涨起来”);太阳,更加红艳(“太阳的脸红起来”)。这是因为,春天天气温暖,覆盖在大地上的积雪融化了,所以,山显露出来了,河水也上涨了;阳气上升,赶走了沉浊之气,所以,山朗润了,太阳也脸红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写作者从嫩绿的小草感受到春天脚步近了。这里仍然用拟人的手法,写小草“偷偷地”发芽,就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发芽。文章用“钻出来”取代“发芽”,显现出小草发芽时力度之大,它是在泥土压盖之下硬钻出来”的。写小草的姿态是“嫩嫩的”,颜色是“绿绿的”。说明作者观察得精细,感受得深刻。用拟人法写小草,字里行间传导出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句写作者从盛开的野花感受到春天的脚步近了。第1分句概括地说“野花遍地都是”,极言其多。再具体地写花多的情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表明花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多到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散在草丛里”,写花的分布,从另一侧面写花之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仍然是拟人写法,生动地描述了野花在原野上盛开的情态,真是又可爱又鲜活,展现出作者的心理感受。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句写作者从柔和的春风感受到春天脚步近了。这句使用了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引用”,引用一句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出自南宋一个法号“志南”的和尚写的七言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意思是:将船停靠在古树阴下,拄着藜杖欣欣然过了小桥一路向东。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蒙蒙细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早春的风吹在脸上,一点也不觉寒冷。引用这句诗在于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征。第二种是拟人和比喻,说春风吹在脸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比喻,更是拟人。母亲是你最亲爱的人,被母亲抚摸,会有一种无限愉悦、无限温暖、无限甜蜜的快感,这种快感会让你无限宽慰、舒服,于是,幸福的暖流便传遍全身。两种方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句写作者从细润的春雨感受到春天脚步近了。作者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先写春雨下的时间比较长,慢慢地下着,细细地滋润大地;再写春雨的形态,连用三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春雨雨滴之形、雨线之状、雨网之态。作者的观察轨迹是先看单个雨滴,再观察一条雨线,接着观察由多条雨线组成的雨面,最后集中观察雨落在一户人家屋顶上的情景:“笼着一层薄烟”。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句写作者从人们精神抖擞感受到春天脚步近了。人是有生物钟的,春天万物复苏,也是人精力、情绪最好的时期。所以,看到人精力旺盛,异常活跃,就知道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出自古代典籍《增广贤文》,后面还有3句,连在一起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意思是:一年的收成关键在于春天的种植,一天的学习关键在于早晨的晨读,一家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家人的和谐,一个人的成才关键在于勤奋。后3个分句是议论,告诉人们一定要抓住春天这个好季节,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连用3个比喻进行抒情和议论。把春比作娃娃,因为春是美好的开始,洋溢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必将发展不止。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小姑娘活泼可爱,招人喜欢,说明春天太美好了。把春比作青年,因为青年健壮有力,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向前。这3句虽是议论,但是每一词每一句都融注着抑制不住的欣喜的激奋。
  〔写作特点〕
  1.作者凭借敏锐的感觉,捕捉住春的极其细微的变化特征进行描写。
  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比如,写花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法把花争相开放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写春“像娃娃”、“像青年”,连用两个比喻,揭示出春天大有希望、蓬勃有力的精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感受春的活力与作者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情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与准确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和读一读有关描写春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交流。
  2.教师可以准备朗读的配音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材的把握与处理。
  本课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把握教材要注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作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暖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象、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作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表现了他在特殊的思想时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处理教材时,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大地春回、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而对于课文中所隐含的作者在特殊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则建议不进行深究。
上一篇:《春》赏析之三     下一篇:老师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