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示范读、带读)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师:他领着我们看到了一群欢乐地游戏着的小孩。可见写雪景不但写了景,而且写了什么?(生答人)我们还是重点研究一下这个景。你们说这段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的?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师:也像在背。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师:嗯,欢歌笑语。(板书:“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师: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对不对?(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师:那末——大家把书放下。这场雪就这么无缘无故地下起来的吗?这要从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师:啊,最后还是落在了天气变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结果是天气变冷。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里哪个是关键?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师:作者写了天气变化,写了下雪,又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的雪景。最后他该写什么了?(学生答联想)谁来读一读那一段?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师:我要是再问你,预示的意思——就是预兆?(笑声)不行。你们说一说,这场雪带来了丰收,这个丰收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生答明年)在后来的时间才能出现。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一种迹象,给我们一个信号,这就叫预兆。所以这个丰收在什么时候啊?
  生:明年。
  师:(板书“丰收在来年”)这个丰收在来年呢,所以说:瑞雪“兆”丰年。你们从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见下这么大的雪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看见这样美的雪景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想到这样的雪预兆着大丰收,他心里面比看见雪景会怎样?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师:“更喜丰收在来年”。我还要提个问题:这么一场雪,带来一次丰收,作者他这么高兴,特意为它写篇文章。作者这样的激情是从哪来的?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