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材理解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19-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后记一:鲁迅《风筝》中的儿童形象

  鲁迅作品表现儿童天性的主要在散文中,一些小说也有涉及。选入语文书中的《风筝》体现了鲁迅的其中一类儿童形象――天真、可爱的儿童天性被压制扼杀的儿童形象。

  《风筝》中的小兄弟其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物,文章对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情态的描写使人想到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但这种情态在小兄弟因风筝被我毁坏的“惊惶”、“绝望”的痛苦中荡然无存。

  教参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对鲁迅自我反省、自我解剖中,其实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兄弟的心理衍变过程来分析鲁迅为何自责?这样也许更能贴近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从小兄弟的形象,我们还可以作一系列的联想,比如《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的“我”,《故乡》中的闰土等一系列儿童形象,以丰富学生的记忆内容。

  我在课后向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几篇文章,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教后记二:比一比,赛一赛

  周一上午的第一节语文课总感觉学生有点力不从心,精神不能从周日的慵散中复苏。如何调节好上课前学生的情绪呢?

  我抓住初一学生好斗的特性,引进竞争机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展开。比赛的内容为上周的课内知识点和课前讲解的古诗词,比赛的形以口头表达为主,书面表达为辅。我把这种活动叫做思维热身活动。

  学生在竞赛中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精神状态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35分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上周的内容也来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006-09-22]
  

上一篇:《风筝》教材理解     下一篇:《风筝》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