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0-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25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新课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