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与想像中的诗意———读泰戈尔《纸船》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纸船》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名作,由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译成中文。这首诗语言质朴而优美,细腻地描写了儿童的心理与想像,其中透露出来的童真以及儿童对远方世界的憧憬,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与诗意,打动了众多读者的心灵,成为泰戈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篇之一。

  一
  泰戈尔(1861~1941年)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自幼多才多艺,才华超人,12岁就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1200余首歌词,并亲自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现在印度的国歌《印度的命运之神》就是他的佳作。
  泰戈尔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独特而突出的贡献。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小说有短篇《摩诃摩耶》《素芭》、长篇《沉船》《戈拉》等,重要剧作有《大自然的包袱》《牺牲》《红夹竹桃》等。他的诗歌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他在文学领域中所做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印度与孟加拉,农夫和船工们交口传唱泰戈尔那些动人的诗篇和歌曲,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据说从13世纪的阿米尔·库斯洛之后,印度还没有产生过一位像泰戈尔那样,在诸多艺术领域都做出如此伟大贡献的天才。如同莎士比亚影响了几个世纪的英国文学一样,泰戈尔也深刻影响了印度现代文学,整整一代作家的创作都带有他的特征,而且这种影响无疑还会持续下去。
  泰戈尔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祖国,据说诗人庞德在听另一位诗人叶芝朗诵泰戈尔的诗歌时惊呼:“这是一位大诗人,一个比我们中间任何一个都要伟大的人。”他的作品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坛上树立起一座坚实的艺术丰碑。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泰戈尔的作品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翻译到我国。“五四”以后,他更多的作品被译成了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那些清新隽永、带有哲理的小诗,更是风靡一时,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宗白华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主要在他的影响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甚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诗派”。泰戈尔曾于1924年来到中国,这期间他由才女林徽音作陪、诗人徐志摩作翻译,会晤了梁启超、梅兰芳、陈源等当时的文化名人,陈独秀、鲁迅、茅盾等多位作家对此也都有不同的反应。现在泰戈尔在中国的影响依然不衰,中文《泰戈尔作品集》已经出版了10卷本。

  二
  《纸船》这首诗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这一诗集中的作品描写的都是一个儿童对世界、对自然的发现与感悟,其中所呈现出来的童趣与童真饶有诗意。
  这首诗的第1~3句描写的是儿童对远方的憧憬、对交流的渴望以及对神秘事物的向往,诗句中“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的溪中,想让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这天真的举动显示了儿童独特的心理逻辑,作者抓住了“我”的这一举动,将一个小小的心灵巧妙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一句中的“每天”二字,这说明这种行为并非偶一为之,而是常常去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憧憬与向往有多深。
  诗的第4~6句描写的是希望,作者通过儿童幼稚心灵中的向往写出了小主人公“我”的天真可爱之处,“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小船上,看着它慢慢地漂远,希望到夜里纸船能把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这朴素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了“我”对这些花的关切、珍惜之情,在“我”的眼中,花并不仅仅是花,还是一个小伙伴,一个平等的、有生命的生物,它需要细心呵护,“我”希望它能够平平安安地回来,“平平安安”这四个普通的字在这里便有了更深的含义,让人看到了这个小主人公对花儿特殊的喜爱,以及独特的关心方式。这种与生物平等的想法,既与泰戈尔的思想有关,也与儿童的独特思维逻辑有关,诗人以赤子之心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得以重温与万物交流的童年时光。接下来“我”仰望天空,看到了天上小朵的云,由此产生了奇妙的联想:“我”把天上小朵的云看成鼓着风的白帆,最奇特的是“我”还想像天上有游伴把它们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这一想像美丽奇幻且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使天上玄妙的世界接近了大地,而地上的世界又恍惚是在天上,天与地在这一瞬间被拉近了,此时天光水色、白云纸船交织在一起,而“我”则陶醉在其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也是一个可以让读者的想像自由翱翔的空间。
  诗的第7~8句写的是“我”的梦幻。此时的小主人公已经入睡了,脸埋在手臂里,但他在睡梦中又看到了纸船。这只梦幻中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而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带着装满梦的篮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梦中的梦,诗人在这里又翻出了一层转折,这梦中的梦盛放在篮子之中,与睡仙一起乘坐纸船远去,他们要去哪里呢?“我”没有说出,诗人也没有点明,但重要的或许不是要到哪里去,而是这种要到哪里去的憧憬,这是一个儿童的幻想,象征着他小小的心灵对成长的渴望,对远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全诗在这里结束,表达了作者对这幼小而纯真的心灵的默默祝福。
  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儿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一贯关注的爱与美的主题。这赤子之心的纯真表现,能唤醒读者心中的温情。贯穿全诗的一个意象是纸船,全诗以放纸船开始,以在梦中见到纸船结束,中间则是放纸船时的情景与联想。纸船在这里既是小主人公的小小寄托,也隐喻着通往外界与未来的媒介,小主人公正是在与纸船的关联中表现出了他的好奇与纯真。整首诗自然、纯朴而优美,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这从诗中所采用的一些意象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如溪、村庄、园中、秀利花等等,这些自然或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意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朴素而单纯的氛围,它们与天真的小主人公,与放纸船的稚气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和谐中将主题凸现了出来。
  这首诗采取的形式不是格律体,而是散文诗体,这一形式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上更加自由,但并不因此缺乏诗意。其实在每一个句子之中,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节奏与韵律,这种节奏与要表达的意象、主题自然地融为一体,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