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章丘的那些事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范仲淹每天黎明仅用八两米糁熬制一锅稠粥,冷却后在表皮用刀刻划上一分为四的标记,就餐时切下一瓣,拌上少许韭菜末、咸菜下饭。

  ■王绍忠  

  山东章丘小峨嵋山醴泉寺范公祠,常迎来拜谒的纪念者。

  中国史学家谭正壁编著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曾记述:“范仲淹苏州吴县人,两岁离孤……”以经营丝绸为业的范公在山东徐州因患肺痨早年谢世,范母便改嫁于徐州盐商朱氏,后随其母迁居章丘。15岁那年,范仲淹因看不惯朱家兄弟不操正业、挥金如土,便离开朱家,到离故乡五里之遥的环境清幽、人迹稀疏的醴泉寺后院偏房,发愤读书。他制定了严谨周密的学读计划:上午潜心攻读经书,下午研墨挥毫苦练习作,晚上则聚精会神地吟诵名家诗文。八度春秋,在此留下了传世典故。

  范仲淹每天黎明仅用八两米糁熬制一锅稠粥,冷却后在表皮用刀刻划上一分为四的标记,就餐时切下一瓣,拌上少许韭菜末、咸菜下饭。白天三顿、晚上一餐正好。日复一日,如此熬煮。此为“划粥断韭”的典故。

  他昼夜不辍、勤奋自励,寺院的慧通主持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一日,他派人给范仲淹送来四个烧饼。当晚,范仲淹准备夜餐,发现一只耗子叼跑了一个,他疾步速追,耗子钻入院内寒柏树畔的一个窟窿。他急忙扛来锨镢,刨地尺余,猛然发现一方石板,下面竟是一坛黄灿灿的金元宝。他凝目沉思,认定不能贪图这意外之财,暂时也不能将此事声张,又照原样填平。

  初冬的一天,章丘县令因母亲60寿典,来寺院焚香许愿。听慧通主持讲范仲淹借寺院寒舍苦读,夏不摇扇、冬不点炉,手脚生了冻疮,依然忍痛于灯下吟诵。县令来到其室探望,随即提出疑难口试于他,范仲淹对答如流。县令大喜,令差役把祭祀用的一片猪肉送来,留给范仲淹滋补身体。范仲淹再三推辞不下,只好将肉搓盐挂于室内后壁。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县令又来寺院还愿。见肉纹丝未动,赶紧追问缘故。范仲淹含笑答曰:“我非常喜欢食肉,只是不出月余,肉便会食得一干二净。挂肉于壁,我则每日都会看到,立时就会想起县令的褒奖与激励,于是我便顿觉雪夜不寒、更深不倦……”这便成为后来广为传诵的“窥肉冷吟”的故事。

  庆历元年,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在汴梁做了高官(秘阁校理)。一日下午,慧通主持化缘来此登堂求见,哭诉寺院不慎起火,庙堂焚毁严重。范仲淹盛情款待。次日,他亲赠南茶一宗,慧通主持悻悻而归。回到寺院拆开茶包一看,顿时转忧为喜。原来内有一纸信笺,上书:“柏下有深窨,内存一坛金;适量修寺庙,余金助孤贫。”慧通主持完全遵嘱办理。这便是传遍青山南北、妇孺皆知的“窖金迟发”的故事。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升任当朝副宰相一职。他倡导的《答手诏陈条十事》被慷慨激昂、励精图治的仁宗皇帝纳用,史称“庆历新政”。来年,皇帝又派遣他赴江南湖北邓州担任要职,写下了名扬千古的不朽之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刻地表达了他宽宏博大的布衣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宋皇佑(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1年发旨,派范仲淹任山东青州郡守,他途经章丘长白山时,曾当场抒怀,亲赐墨宝《留别乡下》。诗文曰:“长白一寒儒,荣登三纪余。百花铺满路,三麦雨随车。鼓吹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上一篇:教育堪“国器”     下一篇:潮涌三秦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