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教育:正是生机勃发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罗塘高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学校管理,坚定打造“若水教育”特色品牌,积极探索特色教育之路。

    罗塘高中组建于2009年,2012年12月通过三星复评。2016年6月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身处姜堰教育高地,竞争激烈,强者甚强,弱者不弱,如何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罗塘高中提出“教育若水”办学理念,日渐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校风、“润物无声”的教风、“水滴石穿”的学风,

    学校地处由水而生的姜堰。古时,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在姜堰汇聚,浇灌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又称“三水”。“三水”精神是姜堰精神的集中体现。江水开拓进取、坚定执着、无坚不摧;淮水和而不同、顺势而发、友善真诚;海水力量磅礴、气度恢宏、胸怀博大。江水的奔腾、淮水的灵秀、海水的包容,这些充分体现了水的灵性和精神。水既能顺势而为、处下不争,又不畏强势、坚韧不屈。水的流动总是体现着低姿态、高境界。但是,面对障碍时,它又百倍努力,激发全部潜能,咬定目标百折不回,冲破一切关隘险阻,义无反顾地前进。三水汇聚,执着前行,一心归海。

    “三水”的精神特质也正是罗塘高中人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奋发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依托;“三水”的顺势而发、坚定执着的精神特质正是“若水教育”精神内核。

    “若水教育”的思想根基是以人为本,既讲求柔顺润物,又追求进取开拓;既追求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终身发展,又追求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整体和谐。“若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若水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校德育工作善于从“三水”文化中汲取智慧、找准途径。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撞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变得如此美丽。”水是无私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总能平等地看待万物;水更有着宝贵的自净自化的能力,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运动变化的过程。

    学校德育注重以平等的心胸、朴实的情怀,引导呵护每一个学生;学校德育注重浸润教育,注重唤醒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学校德育注重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意识。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接受一种适当的教育”。这是“若水德育”的出发点,也是“若水德育”的初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把“成人”定位为学校德育的主题,借力“三水”地域特色文化,以地方文化课程为支撑,着力构建“若水”文化中的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多元育人模式。学校成立了由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等组成的德育网络,成立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班主任通过电话、约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家访活动,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合力。

    学校注重浸润教育。建设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感受学校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条道路启智”,如“润泽楼”“二适路”等富有意蕴的命名。学校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如联合姜堰区烈士陵园、姜堰区博物馆、姜堰区消防大队等德育基地,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活动载体,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

    着力学科渗透,力求润物无声。学校修订了《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年度绩效考核细则》,把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年终考核中,以创新为根本,进一步寻找和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召开学科组德育渗透研讨会,制定详细的学科渗透德育的要求及3年发展规划。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深入备课,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寻求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恰当结合点。例如,语文组利用名言警句、名著赏读、古诗词赏析等方式着力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政治组以学科自身的特殊位置,全面贯彻“立身、立志、立业”于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奉献祖国的豪情壮志。这样每节课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预设德育情境,切实发挥德育渗透的功能。

    若水课程:潜移默化,水润春华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校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另一方面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认真学习贯彻上级要求,制定相关方案制度,丰富完善各类课程资源。近年来,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规范课程管理,统一进行学分考核认定,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表现,落实课程的过程管理和终结评价。学校数学学科已成为姜堰区高中数学课程基地,历史学科成为泰州市高中历史课程基地。

    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需要。学校开设了61门选修课程,基本形成了集思想教育、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为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一,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地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荟萃的革命老区,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开发了“三水文化”“罗塘风物”“姜堰旅游”等校本课程。其二,开设了与学科课程相配套的校本课程。开设的61门课程中,40%以上的校本课程体现了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其三,校本课程评比屡屡获奖。“罗塘风物志”“生活中的哲学”“专题式读写交互”分获泰州市校本课程评比二、三等奖,获奖的数量和等级在整个泰州市三星高中名列首位。“里下河地区乡村河流及周边环境保护”的课题,从全省705份方案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方案设计奖、优秀方案实施二等奖以及伯乐奖3项大奖。

    主动融入地域文化,做实校本课程。学校课程改革力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努力开拓校外的课程资源。走进姜堰区曹家生态农业发展科技园,学生可以体验先进科技给农业带来的神奇成果;参观高二适纪念馆,学习大师坦率真诚的问道精神;参观“姜堰王氏宗祠”,学习泰州学派“淮南王氏三贤”的“乐学”精神;参观梅兰芳纪念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参观人民海军诞生地,学习革命先辈的海军精神。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身感受中激发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学校结合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建立了6个社会实践基地、38个社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推进学生社团活动,成立了文学、环保、动漫、棋类、绘画、折纸、表演、乒乓球等38个社团。其中,围棋社团以姜堰“清代三大棋圣”之一的黄龙士大师为楷模,学习其锲而不舍、矢志进取的求学精神。学校把学生社团作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新型课堂,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爱好与技能的广阔舞台。学校着力进行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转变,使更多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样化渠道和成才的可能。

    若水课堂:顺势有为,激发共生

    水形态万千,随物赋形;水因地制流,面窄急流,面阔缓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因流动而鲜活,水因运动而蓬勃。课堂教学也应该有这种水一般的灵变性,顺势而为。

    学校积极建构若水课堂,通过教学研讨活动,提炼出:“顺性、和谐、共生”是若水课堂的基本特征;“尊重、唤醒、激励、生命”是若水课堂的核心理念;“有序、有情、有效、有趣”是若水课堂的目标追求;“民主平等、自然和谐、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生成、开放与选择、多元的评价方式与个性发展”是若水课堂的显著特点;“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是若水课堂的基本环节;“问题中心、主动学习、分层推进”是若水课堂的基本教学原则;“分层要求、分类指导、递进达标”是若水课堂的主要教学策略。

    学校的若水课堂建设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用省级课题研究引领若水课堂建设;二是通过举行大型教学研讨活动促进若水课堂建设;三是若水课堂的建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学校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地域文化的‘若水教育’生态的建构研究”等3个省级课题为抓手,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始终把若水课堂的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为全方位推进“若水课堂”建设,学校高度重视一年一度面向无锡、扬州、镇江、盐城、泰州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并以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为根本,精微变革,探索师生富有生命质量的“若水课堂”文化;理性实践,建立健全学校“若水课堂”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若水课堂”强调围绕学习内容,教师助学、学生助教、生生交互,各环节顺势交汇、生生不息。“若水课堂”以“自主学习、多元互动、和谐共生”为基本特征,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教学效果,致力建构“民主平等、自然和谐、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生成、开放与选择、多元的评价方式与个性发展”相融合的现代课堂。

    几度耕耘,几经风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若水课堂”建设的教育实践,在各个学科里生根开花:方勇老师在全国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比赛中获国家一等奖;李文慧老师在泰州市高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王春华、李鑫老师在泰州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钱爱琴老师在泰州市高中英语优秀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周拥军老师在泰州市高中化学优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王凤祥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