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了鱼塘 做得了科研 进得了企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你们培养的研究生,下得了鱼塘、做得了科研,进得了企业,非常符合渔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陆裕肖对宁波大学培养的“渔业发展”专硕研究生赞不绝口。

    陆裕肖的称赞并非没有来由,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用户体验”基础上。15年来,宁波大学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力、产业推动力、职业胜任力的三目标复合型高层次渔业人才为导向,构建了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环节人才培养路径和课程、师资、平台(基地)、评价的四要素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形成了渔业发展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体系。

    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要求

    中国是水产生产大国,在渔船拥有量、水产品总量、水产品出口额、渔民和渔业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保持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高层次渔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制约我国渔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

    如何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宁波大学经过多年探索,确定了“科研创新力”“产业推动力”和“职业胜任力”的三大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先后十余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综合了创新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三大要求。要求学生基于产业需求做研究,提升科研应用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做实践,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渗入岗位元素设课程,提升职场胜任能力。

    基于三大目标的培养计划促使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实现了有机融合,与高校的建设目标同向同频;同时,在坚守人才培养学术性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与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学校的培养方式对我后来的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2011级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吴文俊回忆求学过程时说。他毕业后即入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担任技术服务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职务。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鱼类、虾蟹、龟鳖和名优特种鱼类养殖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参与饲料产品配方设计及加工工艺优化。由于科研功底扎实,科研转化能力强,他很快在公司崭露头角,并于2019年入选余姚市优秀中青年人才“百人计划”。

    构建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

    如果说吴文俊是按部就班的话,那么他的师弟——2012级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周飘苹则颇有些“传奇”。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他发现要想按照学校要求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还必须掌握较强的数据处理技术,于是花了大力气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相关知识。毕业时他的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此过程中练就的数据挖掘本领被企业看中,成为他的重要职场“敲门砖”。2018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周飘苹承接了浦东城市大脑开发工作。

    周飘苹的经历得益于学校构建的以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为三环节的人才培养路径。一是开展“理论课程+应用课程”的课程学习,特别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等系列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二是组织“校内实验+基地实训”的专业实践,校内依托10个实验室提供了配合饲料配制等“菜单式”实验项目,校外要求所有渔业研究生结合科研进企业“顶岗实践”;三是撰写“过程规范+形式多样”的学位论文,详细规定了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各环节,但不再拘泥于单一形式,可采用应用基础研究、产品与技术开发等报告。

    研究生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个环节都实施了契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的做法,特别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2005年至今,学校渔业发展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竞赛获奖等各项人才质量指标都实现了10—30倍的爆发式增长。

    形成人才多维度能力培养机制

    宁波海微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李朝华告诉记者,“渔业发展”研究生目前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他们差不多两三年就可以做到技术总监,基础年薪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今年由于养殖面积扩大,预计年收入可达到四五十万元。

    有人选择进企业,有人选择做研究。2013级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冉照收毕业后决定深造,继续攻读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的科研表现非常“亮眼”,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最高影响因子7.01。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并未忘记自己服务“三农”的初心,如今全心埋头在一线贝类人工育苗和养殖等乡村振兴工作上。

    学校以“课程、师资、平台(基地)、评价”为“四要素”形成人才培养机制,增强渔业学生的多维度能力。“有些科研能力强一点,有些动手能力强一点,我们会结合学生自身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学校渔业发展硕士点负责人母昌考说。

    首先是开展“文理兼修+互动翻转”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兼顾渔业技术与管理,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方面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其次是培养“专兼协同+研创兼备”的师资队伍,每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并着力培养校内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然后是搭建“共建基地+共研课题”的教研平台(基地),“高校出智、企业出资”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共搭科研创新平台。最后是实施“联合评定+多维导向”的人才评价,由高校“单一”主体转向校企“多元”主体,由单一指标转向多元维度。

    母昌考表示:“目前学校与78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其中一半以上企业拥有超过5年的产学合作历史,共同攻克了东海银鲳养殖、青蟹内陆盐碱地养殖等世界性难题。”学校还助推骨干合作企业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国字号荣誉,每年可为产业增效约10亿元。

    近五年,学校培养的渔业发展研究生100%拥有科研成果,100%参与产业服务项目,100%实现就业升学。“在多年改革探索过程中,宁波大学形成了‘渔业发展’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三三四’培养体系,具有极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我们公司盼望能够与宁大在人才培养上开展进一步深入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高层次渔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评价宁波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