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高级专门人才在这里造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进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大厅,由我国会计界泰斗葛家澍教授题写的“会计师摇篮”5个大字映入眼帘。它见证了会计学院培育的一批又一批财会高级专门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开始奋笔书写精彩人生。

    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由原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中财务与会计相关学科组成,已有60多年财会类学科办学经验,曾被评为国家财政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优秀定点培训教育基地。学院现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和税收学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2000人。

    在福建江夏学院奋力打造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格局背景下,会计学院充分发挥“亲行业、亲产业、亲地方”的优势以及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工商管理应用型学科、会计学硕士学位点(培育)与一流专业等多个省级平台建设。与此同时,会计学院不断创新理念,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会计学院院长甘健胜教授提出:学院坚持以科教结合为根本、以理实结合为基础、以政校结合为重点、以产教结合为核心的“四个结合”,构建工匠精神、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服务新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会高级专门人才。

    科教结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以科研成果促教学。学院依托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聘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以及政府部门与业界专家加盟,共同开展财会学科前沿研究。2015年以来,已承担15项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自筹150多万元开展相关学科专业研究。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厅级纵向项目累计80多项、横向项目6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研究报告20多份等。这些成果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以学术交流促教改。2016年,学院举办“财务与会计改革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国家级别海外名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门学术委员会专家,业界精英以及学院教师等共100多人出席了会议,就会计教育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交流与分享。2018年,学院承办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全国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国内高校知名学者、业界精英以及学院教师80多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成果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一系列改革。

    科教结合,将财会前沿知识、新理论、新成果反哺教学,教学科研并举,促进财会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财会高级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理实结合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教学强能力。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课程占比,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院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互联互动。与企业合作打造基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跨行业企业财会类综合性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虚实结合”促进理实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综合实训平台等做到停课不停学,在线上教学与实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学科竞赛强技能。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积极承办或参与由教育部门、行业企业举办的学科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达到学练、学训、学赛、学创一体化。结合技能竞赛,将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与实践、实用、实干的“三实”教育教学融合。联系实际问题开展“三创”,强化实践育人,注重实干精神、重视实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财会岗位分工协作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和敢拼会赢的闽商精神。

    理实结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良性循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全程模拟财会业务,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训,提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

    政校结合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以研究成果促服务。一是为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紧跟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热点和新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行业协会等提供决策咨询。二是特色智库建设。围绕公司理财与企业会计、公共财务与政府部门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自贸区与融资租赁等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三是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充分肯定。

    以业务专长促服务。一是依托省财税法学研究会,以财税学科优势开展相关研究。在自贸区的融资租赁政策、融资难点、财税制度创新等方面,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二是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教师为各级政府部门开设讲座、培训、调研、撰写审查报告等。学院成为福建地区财会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

    政校结合,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及时了解政策动态,争取资源支持学院办学,同时促进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扩大学院办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产教结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

    以校企协同促共育。从理论、实践、应用3个维度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坚持开门办学和开放办学,先后与20多家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畅通校内外资源融合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合作互利和共同发展。一是聘请业界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二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到企业直面实际问题,开展“做中教、做中学”;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多项,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和“金课”建设等。

    以差异发展显特色。2017年,与福建省资产评估协会共同成立了国内首个“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汇聚社会各类资源、拓展育人空间,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用户实现多元主体的跨界整合。2018年开办资产评估专业,是目前福建省公办本科高校中仅有的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实现人无我有、差异发展。为满足社会需求,学院开设资产评估中期嫁接班,联合福建省各大资产评估公司,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多模式探索。

    产教结合,双元共育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学院牢牢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牛鼻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个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产教结合校企共育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学院多主体协同,各自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学院是协同育人的中心,因此注重科教结合,发挥学院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在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方面的中心作用;企业是协同育人的主体,因此强化理实结合,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在实习就业方面的主体作用;政府部门是协同育人的保障,因此加强政校结合,发挥政府部门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在政策指导方面的保障作用。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三方协同形成合力,三足鼎立共同搭建财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平台。

    “四个结合”有效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四个结合”有力推进会计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基于“四个结合”有效促进学院构建工匠精神、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高端服务业对财会高级专门人才的个人素质标准、专业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基于“四个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从“精神、知识、能力”三维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现代师徒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养,突出财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素质、精专业、懂技术、善管理”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提升技能促进岗位就业。落实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按照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师徒制度要求,注重实干实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财会专业发展的影响;注重政府部门新政策和新制度、行业新标准和新准则、用户新需求对财会岗位要求变化的影响。

    以职业证书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财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重资质、守规则、履职责、讲诚信”的要求,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从业资格要求开设职业证书相关课程。采取“岗位需求、就业导向、双证融合”的“1+X”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职业资格,校企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推进人才培养国际接轨。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嵌入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CIMA等国内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以社会实践教育强化创新创业培养,突出高级财会专门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担当”的要求,注重理论应用和知识拓展,着力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确保应用型财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从业规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会计学院基于“四个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院毕业生60%以上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达到98%以上。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团队。学生中有50余人次获国家级别奖项、100余人次获省级奖项;在全国大学生财务ERP沙盘模拟竞赛、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赛事中,均取得良好成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