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构筑“中国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和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擘画新时代教育蓝图,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更多地体现为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形式,在教育类型的划分中也是简单地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联,这些都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学校抓得不紧不牢,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乘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春风,当前全国上下、教育系统内部都在深入学习《意见》精神,这其中就有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二中学人孜孜以求的身影。学校在郭芳校长的带领下,向上级领导请示,向专家教授请教,与老教师们探讨,最终确定了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劳动课程为抓手、劳动育人为宗旨的以“大劳动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目标。

    学校决定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中获得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实内涵,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开发劳动课程

    创新劳动教育特色

    为了让劳动教育落实落地落细,校长挂帅,主管副校长主抓,各组处积极配合,学校成立了由生物教师、其他学科融合教师承担,德育团体助力的劳动教育研究室。通过劳动育人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劳动实践校本课程,即:劳动实践特色课程、家庭劳动课程和校园劳动课程。课程内容均依据对全学段家长、学生、教师调研的结果而定,形式多、内容广,为学校今后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托,为学生健康成长、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每个学生都成为未来有用之才奠基。

    研发“百草园”特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成立中草药种植社团,开发百草园课程——“相约百草园 共享劳动美”,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课时、定教材、定师资。把劳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劳动种植技能、中草药传统文化等,小小“园地”有机地融合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三爱”教育功能。

    校内建成“百草园”“百果园”,校外先后建立“五谷园”“百花园”,依托瑞龙中草药种植基地、新乡市派力特食品有限公司、河南丰收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荣耀农村合作社建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配套研发《相约百花园 独有花枝俏》《相约五谷园 拥抱大自然》等劳动实践教材,让劳动实践场地从农业到工业、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涵盖内容更加广泛,为更多的学生开展更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此外,学校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家长学校,结合《我的地盘我做主 劳动扮靓我的家(学生用书)》《劳动教育是家庭德育的最好途径(家长用书)》家庭劳动校本教材,引导父母以自身为榜样,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并加强对学生个人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的记载考核,督促引导家庭科学规范开展劳动教育

    如今,新乡市第十二中学已然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劳动育人环境,三者同频共振,形成劳动教育合力,给学生全面完整的劳动生活,为学校劳动教育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打造大劳动教育理念

    提升教学品质

    劳动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劳动机会。学校一改以往指令性、任务性的常规劳动安排,通过有效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劳动价值感和荣耀感。一是改变以往任务分配、责任到班的指派模式,实行“志愿活动申报认领制”,凡是参与的班级均加上志愿劳动奖励分,各班踊跃申报、积极认领,有的班抢不上劳动任务还非常沮丧,这样就把被动劳动变为主动担当。二是表彰激励,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德育理念的指引下,每学期开展“劳动之星”评选,对热爱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在集体评优评先中,加入劳动模范班集体的评选,把劳动成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这种正面激励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积极参与校园公共劳务,让校园里处处整洁美观有序,时时荡漾着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如今,在第十二中学,“大劳动教育”理念已蔚然成风,校园生活中处处皆是劳动教育。一是“校园劳动志愿活动”,把被动劳动变为主动担当;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深入社区、街道、图书馆、养老院,打扫卫生、志愿引导、慰问老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情感;三是利用研学旅行,打造研学路上集体生活、技艺传承、环境保护的劳动教育课;四是大力营造美丽班级、书香班级的文化氛围,自己动手布置班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品位;五是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

    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中,第十二中学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好劳动教育。组织学生走进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农具使用等农业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组织学生走进蔬菜水果种植、城市绿化等现代农业基地和生态庄园体验,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车间、制造基地,参与到劳动生产、流水线作业的实践体验中去,帮助学生培养对不同工作的感情,感悟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光荣。同时鼓励各学科教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辅助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策划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对于组织学生深入实践,走进劳动实践基地,郭芳校长表示:“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作为中学,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鼓励学生们到农业生产基地、工厂车间、制造基地、商业企业等实地体验,帮助他们在劳动中培养诚实劳动、爱岗敬业、踏实钻研、奉献社会的优良品德,同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工作的感情,感悟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光荣。”

    劳动育人结硕果

    构建劳动教育品牌

    随着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第十二中学人发现,劳动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学生从劳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强健了体魄,学会了技能,而且树立了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了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体会到家长的不易和老师的艰辛,尊敬父母,不搞攀比,立足实际,认同身份。学生们也更加热爱家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还把智育和劳动结合起来,体脑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地。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因为分工合作,学会了规划工作、协作共事、互帮互助的工作技巧。

    通过劳动教育,逐渐使学生养成校园主人翁意识。“我参与了校园的建设,我是校园的主人,我爱我的学校”慢慢浸入学生心灵。通过学生的实践,担当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社会责任。

    在家里,学生开始主动整理房间,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劳动,等等。实践体验、感悟迁移,应该是劳动教育极有价值的功能。

    一年多来,学校以劳动课程设立为契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劳动课堂的实践,培养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转变了教学方式和情感态度。

    郭芳校长表示,第十二中学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一支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真挚的劳动情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训练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多地强调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通过劳动教育完成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化,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乡市第十二中学六十余载教育史,“大劳动教育”特色鲜明。弘扬“三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努力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品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