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手机管理实现多方共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媒体报道,伴随着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迎来新学期,很多地方的家长、学生收到学校的一则提醒: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但不得带入课堂。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如沉迷网游、近视率上升、学业成绩下降等,受到广泛关注。对此,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年初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随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进行部署,从现实来看产生了实际效果,原本颇有争议的手机管理问题有着尘埃落定之势。

    例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江西明确了中小学校教职工的管理职责,山东、上海等地多所学校设立了手机保管箱。广州各小学仅允许学生带电话手表入校,并锁定了使用时段;中学实行走读学生禁止带手机入校,住宿学生需要带手机的,须提前向学校申请报备,入校后手机统一交给老师保管,离校前统一返还学生。这些做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智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收到积极成效。

    的确,对于校园内的手机管理,既要遵循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总体原则,也要因地制宜,因学龄、学情等情况予以弹性处理,不宜中小学搞一刀切;既要寻求当地学校、家庭等的共识,让手机管理办法得到相关主体发自内心的遵守,也要体现人性化的一面,而不是延续野蛮粗暴的管理理念。诸如让学生将手机丢进水桶销毁、发现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即劝退、公开砸毁学生手机等行为,都不该再次发生。

    真正有效解决校园内的手机问题,要靠人性化的制度,更需要家校的合力引导。实际上,借助此次新学期开始的契机,父母要有意识把手机使用作为必需的家庭课,主动为孩子使用手机做好榜样。尤其是孩子刚上小学的父母,更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共同约定手机使用时限,帮助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致力于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孩子沉迷网游等不良行为,使其专注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打好基础,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学校也有必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等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手机管理举措。一方面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布置充满趣味性的体育、科学作业,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科学的巨大魅力,进而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综合实践课等,让学生看到沉迷手机的危害,理解科学使用手机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转而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养成利用手机开阔视野、发展特长的习惯。

    手机使用不是一个小问题,反映着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水平。从规范手机使用到利用手机做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大文章,手机不仅变成育人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更好发挥育人的正向功能,也会逐渐成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辅助工具。从合力帮助孩子养成手机使用好习惯,到孩子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学校、家庭、学生由此才都成为赢家。

    (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教育联区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