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精准“滴灌” 开创“三全育人”新格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天津工商大学时期教学主楼 河北大学校园风光 党课后,学校党委书记郭健与学生们合影

    薪火相传一世纪,立德树人新百年。今年,河北大学喜迎百年华诞。百年办学,学校形成了优良育人传统。新时代,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凝练倡导“滴灌”育人理念,构建“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多措并举推进“滴灌”教育,努力开创“三全育人”新格局。

    赓续红色血脉,秉承优良育人传统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河北大学迎来百年华诞。1921年,河北大学前身天津工商大学创立,建校之初,就以“大学”立名建制,开展四年制本科教育,而且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一脉相承、绵延赓续,办学历史从未中断。1933年,学校更名天津工商学院。抗战期间,坚守津门,逆境办学,汇集大批名师巨擘,学校一时大师云集、声誉卓著,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的美誉。1948年,学校达到千人规模,更名为私立津沽大学,与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在天津高教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1951年,改制为国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的工科、商科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学校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1958年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成为华北乃至全国著名的师范院校。1960年,河北省政府部门决定建设一所以省名定名的综合性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遂改建为河北大学。1970年,学校由天津迁至保定。1984年学校培养出全省首位博士生导师,创立全省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为河北省引进首位中科院院士;1999年培养出全省首位中科院院士;2005年成为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名列“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6年成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进入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2018年成为全国14所“部省合建”入选高校之一,标志着学校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救亡图存,复兴中华,河北大学激荡红色血脉。肇始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学校树爱国、科学之大旗,标保种、裕民之壮节,彰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姚依林同志于1936年夏考入天津工商学院会财系,注册学名姚克广,在天津发展地下党员、重建革命组织、创办进步刊物,领导了天津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天津工商学院成立难民收容所,盖起临时住房,参与救济水灾,收容难民823名。天津沦陷后,学生积极参加“抗日锄奸团”,火烧日军稻草和棉花仓库,除杀天津伪商会会长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天津支行经理,极大振奋了抗日斗志,可谓“英雄正气学子胆,锄奸张义醒人心”。平津战役中,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地下党员麦璇琨同志,凭着扎实、高超的功底,秘密将“天津市城防图”及时“复制”,经地下党领导人送到解放区,为29小时解放天津作出重要贡献,被授予“解放天津有功之臣”称号。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红色基因在建校之初就已融入河大人的血脉骨髓,一直激励着河大师生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弦歌不辍,作育英才,河北大学形成优良育人传统。创办之始,学校即秉持教育救国、实业强国之初衷,开设工学、商学两科,提出“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建筑工程教育先驱、著名铁路工程专家华南圭先生担任天津工商学院院长,总结10余年办学经验,凝练确立了“实事求是”校训。1937年校刊上《实事求是的真义》一文中如此阐释“实事求是”:“不泥古、不眩新、不抄袭、不无谓、不落伍、不夸大、不保守、不盲进、不含糊、不矛盾。以上十条,相反的就是要创造,要进取,要有纪律,要合时代。惟其如此,故能根据事实,求得真理。且实事求是一语,不特治学应该如此,即推而至于一切,均当如此。”“实事求是”校训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涵养着一代代河大学人。华南圭先生还提出了“廉能勤俭健”五字格言来塑造民族新人:“所谓廉,君子小人之辨,端在廉与不廉;所谓能,进退究何所凭,视乎能与不能;所谓勤,廉能俱是空名,苟非济之以勤;所谓俭,社会财力有限,公私皆应崇俭;所谓健,吃白食最腆颜,食力须先康健。”他要求学生“学行并茂”,培养健全人格,倾尽所学投身民族解放,做“民族中坚”。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广大师生与党同心、同向、同行。1989年,中国宋史学界泰斗、学校历史系漆侠先生的教学研究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执教、育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漆侠先生是学校教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书育人的典范。一百年崇文励教,学校在校生从建校之初的十几人到目前的4万余人,为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作出了应有贡献;40多万优秀校友遍布八方,尽展才华,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

    创新教育理念,夯实育人思想根基

    进入新世纪,学校弘扬优良传统,全面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校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育人体系更加完善,逐步凝练形成了特色品牌。

    探索“融通”育人体系。2009年11月,学校召开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大教学观”理念,将育人由狭义的课堂授课,转向广义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育人,主张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本科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资源优化为保障,构建“融通”育人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发挥办学起点“高”、文化底蕴“厚”、师资队伍“强”、学科专业“全”、立德树人“好”的传统优势,不断完善“融通”育人体系,实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通识教育与个性培育、招生培养与就业创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通。2018年,学校的“基于大教学观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融通育人模式实证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首倡“滴灌”思政教育模式。在“大教学观”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融通”育人体系中,于2009年率先倡导“滴灌”思政教育模式。“滴灌”是农业领域的一种先进技术,利用管网系统将水分精准输送给作物,较传统的“大水漫灌”更精准、细微、高效。学校将“滴灌”理念渗透思政教育工作,借助多种手段,整合各方资源,在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予其“点接点、线连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师生人人参与的,以网格化、立体式、全覆盖为特征的“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滴灌”思政教育倡导“贴近根系、点滴入心”的精细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点点对接,膝膝相碰,及时化解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中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做到知人心、聚人心、稳人心、暖人心;倡导“持续浸润、久久为功”的长效教育理念,通过党团组织、课堂教学、网络媒介、生活园区等载体与途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倡导“系统协调、集约高效”的综合教育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大数据库,实现师生点对点交互,学校、学院、辅导员、教师、学生线连线互通,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生活、实践场景立体化联通;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有效教育理念,通过管网系统协调联动、多元要素协同发力,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年,学校的“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河北大学‘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十年探索”获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升级“滴灌”管网体系,纵深推进“三全育人”

    学校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加强整体谋划,推进建章立制,架好“四梁八柱”,推动“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提质升级。

    强化顶层设计。2020年7月,学校出台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和评估督导七大子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同时,制定了2020—2022年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重点任务台账,形成分工负责、层层尽责、人人担责的责任体系,绘就总体谋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全面推进的“作战图”。

    抓好课堂教学。学校一体谋划、全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2020年11月制定《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双驱动”,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1000元。全体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1年1月,学校出台《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一个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25个教学单位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今年5月,学校3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别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