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双璧。唐诗雄阔宏伟,宋词精微深细。我研发了《话唐朝盛世,品诗歌雅韵》、《“大江东去”与“梧桐细雨”》唐诗宋词课程。该课程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板块,以历史为背景,以诗词为纽带,帮助学生传承文化、陶冶性情,加深语文积累、提高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把栏杆拍遍——走近辛弃疾》是唐诗宋词课程之一,该课程的课堂流程如下: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视频“百家讲坛”及“宋之韵”,自学作者的代表诗词。

  课堂分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探究,让知人论世与诗词赏析交互作用,实现智慧碰撞、情感共鸣。

  课后延伸。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词,深入阅读后形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实现读写结合。

  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突破教材限制——课内为基础,课外做延伸。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辛弃疾的4首词,而且分在不同的学段进行教学。我将教材进行整合,打破了年级的界限,将诗词放到人物生命线的特定点上,让学生结合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理解诗词。这样就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进行了教材之外的诗词学习。

  突破空间界限——自主学习,厚积薄发。学生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紧扣课程主题来阅读书籍、寻找资料、朗读品味、赏析评价、研究探讨,这种做法可以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突破交流渠道——听说读写,四位一体。学生在课前有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他们的学习成果会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的立体交叉式课堂信息传递,让课堂学习内容充实、信息充足,也让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比如,所选的9首诗词,每一首的教学侧重点都偏向于辛弃疾的某个人生经历或某种情感。其实,辛弃疾词作中用典非常多,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未能一一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走近辛弃疾     下一篇:学习:怎样从直观走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