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启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肤浅的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席卷全球。

  在此情况下,读书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书太多了,仅中国大陆每年出版的图书就有几十万种,用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多。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人生有限的时光里,该如何选择书呢?作为教师,又需要读哪些书呢?

  读书没有绝对的标准。我的建议是在读必要的工具用书之外,多读经典。因为经典浓缩了作者深刻的感悟、经验和思考,有的甚至是作者用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

  作为教师或准教师,自然首先需要读教育类经典,但不能仅限于教育类,还需要读心理、文史哲等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学经典,一方面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健全合理,同时也扩大自己的视野,能够跳出教育教育

  记得读大学和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沉浸于经典阅读之中。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阅读《爱弥儿》时心灵的震动,记得阅读莎士比亚作品时而沉郁时而捧腹的美妙时光,我为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所感佩,为亚里士多德的博学深思所震撼,为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思想的彻底和清晰所折服,为杜威的民主情怀和缜密思维所感动……一些东方的经典也使我受益匪浅。所有这些都成为促进我精神成长的重要营养。

  阅读一本经典,就是在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这是茫茫宇宙间“我”与“你”的相遇。

  经典与普通书籍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往往能引人深思,甚至令人生出许多“根本”问题,让人昼思夜想,欲罢不能;后者则常常只能带来“雨过地皮湿”的效果。

  而思考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是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蒙昧走向成熟的最重要保证。

  思考的起点是怀疑。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从怀疑一切出发,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他在《谈谈方法》一书中提出,人的一生应该在某个时候把过去头脑里的一切全部“呕吐”干净,对其重新做彻底的思考,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思想。

  康德则写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在康德看来,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然而,一个悲剧性的事实是,在身体上每个人都会长大成人,但在心智上大多数人却停留于不成熟状态。从这种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极其艰难,需要拿出勇气和毅力,克服怯懦和懒惰,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智,在不懈奋斗中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唯其如此,一个人才能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真正独立和自由。

  启蒙意味着一种批判性思考的态度。对包括经典在内的任何权威不是不加思考地盲目接受,人云亦云,而是对其抱持一种审慎的理性怀疑。

  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需要保持开放的精神和怀疑的态度,这是启蒙的应有之义,是我们避免产生傲慢与偏见的唯一保证。

  事实上,人生才是最大最重要的书。在此意义上,书包括经典,都是我们人生成长之路上的梯子,借此我们不断向上攀登,得以穿过层层云雾,望见远方璀璨的阳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