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 音 国培的三重境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培,如今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回想这5年多走过的旅程,点赞者有之,吐槽者有之。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参加过国培的受益者,笔者要大声说出内心的真实声音:“国培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极好途径!”为人师者,只有不断更新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而国培,让许多普通教师有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但是,作为这样一项关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项目,我们总希望国家把这份财力物力用到最有收益的地方。笔者以为,在实施国培之前,主管部门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什么人需要培训?什么人愿意培训?什么人渴望培训?

  只有真正厘清了这几个问题,培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供需对接,教师才能逐步走出“被培训”的泥淖,迈入“自培训”的生态培训轨道。

  实际上,细究上述三个问题,深谙三类人士之现状,它无不对应彰显出当前教师队伍中职业态度和专业素养的三重境界:只做教书匠、做好教书匠、不做教书匠。

  第一重境界的人,属于“被培训”之列。这类人士对各种培训都有抵触情绪。无论采取何种措施,他们与主管部门玩着“躲猫猫”游戏——始终视培训为“负担”和“麻烦”,想方设法逃避或者敷衍培训,令组织者恼火或尴尬。比如,学习时查考勤,他会请人代签;布置配套作业,他请同事代做;你组织考试,他找枪手代考。他们的目标就是把学时混满、学分混到。笔者认为,为了教育大业,为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对于这类人士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发挥行政手段和评价机制的双重作用,以“提高认识为先、提高能力为后”的原则,“逼”他们先行“被培训”。

  第二重境界的人,居于“被培训”与“自培训”之间。这类人士愿意培训。他们是一所学校的骨干力量甚至是中流砥柱。教学中,他们常常自愧学历不够高,见识不够广,业务不够精。他们的特点是,通情达理,服从安排。只要主管部门有培训安排,他们就乐于接受。他们认为培训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收获的,只是缺乏主动争取的意识,一般不给领导“添麻烦”。因此,只要参加了培训,他们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对于国培,这一类人士需要“给机会”。要让他们通过培训发生“蝶变”,快速成长为名师。

  第三重境界的人,属于“自培训”之列,这是教师成长的最高境界。这类教师爱思考,爱学习。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成长规划,总会以享受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业务上总是不知满足。一方面,思考、读书、写作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反思提升成为他们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高层次培训的机会,他们的视角已放眼校外,他们的理念已走向前沿。他们中有的是县市级骨干教师,有的是地市级学科带头人,都是学校的领头雁,正是有一条条“鲶鱼”不断地激励和引领,才有同伴们拼搏进取、共同进步。对于国培,这一类人士总会自己“找机会”。

  那么,由谁来甄别这三重境界的教师,从而把国培的福祉惠及最需要的地方?我认为,这个工作当然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来做。只有教育主管部门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出“顶层设计”的蓝图,才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科目和学员,才可能真正从整体上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国培将真正成为教师的一项福利。到那时,盼培训、争培训、自培训就将变成一种现实。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