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6月14日晚,被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宝”之一的童庆炳教授辞世。童庆炳先生做了一辈子教师,生前曾送给学生7个词:理想、激情、坚持、忍耐、真诚、善良、正直。本报今日刊发童庆炳先生旧文,以作纪念。

  做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教师最根本的东西,是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职业,这样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否则一切都谈不上。这是做一个好教师的一大前提。

  热爱学生要事事为学生着想

  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韩愈在《师说》里说道:传道授业解惑。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都要热爱学生。比如说传道,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教师,并把它变成一种无意识的东西,变成一种习惯,变成自己对周围事物的信仰,这样才会以身作则去影响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学生,要把他当作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天赋、有不同追求、有不同梦想的人,事事都要为学生着想,不要为个人着想,这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

  许多资料上说我当教师是从1958年开始的,实际上我是从1955年。因为我读的是福建龙岩的一所师范学校,从那时开始实习当小学教师。我在小学里当过数学教师、语文教师、体育教师、音乐教师,所以到现在为止应该是整整60年了。经过3年师范学校的学习以及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我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读书、学习。当时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读一些文学作品。当年我们读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些优秀的苏联文学作品,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当时我们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它对我们影响很大,对我们树立个人的伟大理想影响是很大的。

  当教师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填的第一志愿就是到内蒙古当教师。我觉得这是祖国的一种需要,人民的一种需要。当然,我没想到后来会留校从事高校的教学,当时也是不太适应的。当时上课常常是在新一教室,这个教室的位置是在现在学校里启功先生写的那个校训牌子的背后,学十六楼,原来那个地方有个教室,叫新一教室,是能容纳400人的大教室。1958年,中文系学生有400人,只能在那个教室上课。当时,教室条件差没有麦克风,我只能喊着、叫着上课,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学生听得清楚。我喊了一学期才习惯了这种教学条件。

  所以,当教师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不是说走上了讲台就是一名好教师了。走上讲台的时候,可能只是粗略地知道如何当教师的一些规则,后来才知道光是念讲稿是不行的。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要念讲稿,又不能只念讲稿。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我多年的讲课形成一个习惯:最重要的基本点我要念一遍甚至两遍。念完之后我就要说,开始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来给学生讲,这样学生听到的是非常具体的东西。比如我也讲小说,我把《红楼梦》所有的标题、所有的120回回目全部背下来,把《红楼梦》里面一些特别精彩的段落也都全部背下来,所以讲的时候是甩开书本的。我讲《红楼梦》,给学生举例,我是背诵出来的。这样学生就觉得讲得非常生动、非常活泼、非常有吸引力,所以他们听得进去。

  教学是要有感染力的,感染力从何而来?从所讲的知识的熟悉程度中来。有的教师,为什么讲来讲去大家不喜欢?就是因为他对所讲的内容不太熟悉,或者说没有做到十分熟悉,因此讲的时候不能离开讲稿,否则就会讲错,这是不行的。做一个教师,一定要让你的课有活力、有感染力,要做到对你讲的东西十分了解、十分熟悉,张嘴就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你能够自由地发挥、演说,有时候在演说中会很有诗意、很生动、很感染人,让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这样,这节课就成功了。

  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的过程很复杂,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自己就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最后才达到的。我们今天讲教学相长,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课是教师在上,教师设置思路、教师讲的问题、教师自己做出的回答,是教师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但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可能有许多例外。所以我的课是允许学生当场举手提问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跟我争论,这种对话式的讲课也是增加教学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课是我和学生一起读书,大家共读一本书。书可能很厚,有四五百页,我们要在一个学期里把这部书读好。其实,读的这本书就很可能是研究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我给研究生讲《文心雕龙》,讲了近20遍,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每读一篇,我就写一篇论文,然后拿出去发表,发表了30篇。最后,我把这些论文归拢到一起出了一本书,叫《文心雕龙三十说》。

  我以前给莫言等学生讲过一门课,叫“创作美学”,讲一些问题时就讨论他们的作品。像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他里面说“一泡尿撒到高粱上面,后来变成酒,变成十八里香”。我问他:难道这是真的吗?真实的理解应该是什么?你这是文学的写法还是直接写实呢?他站在那里说不太清楚,最后说这是写实的。我说你说得不对,然后从文学角度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并给全班学生讲,大家都理解了,那些学生也爱听我的课。

  教师要学习一辈子

  一个教师应该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不是孤立的。如果教学搞一套,研究搞另一套,是不行的。一个教师要为他的教学、为他的学生着想,他研究的东西、结果正是学生应该知道的。所以,我一系列书、一系列文章写的都是跟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离开教学单做的问题。

  对学生的爱、尊重,还表现在教师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穿着、外表给人的各种印象。我一直把上课比喻成“过节”,最好的衣服要在过节的时候穿。对教师来说,就是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穿,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我的老师黄药眠、启功对我的影响很大。大体来说,他们给我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遇见问题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独立思考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讲,他自己就要敢于独立思考,对学术界大家意见一致的许多东西提出不同的意见。举一个例子,黄药眠先生是搞美学的,什么是美?他说这个问题的提法就有问题。因为美是没有的,刚开始听时,你会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没有美呢。后来我理解了,他的意思是:美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比如在某个深山中、某个原始森林里,有一丛花在春天开了,到秋天就落下来,但是从来没有人见过。我们能说那丛花是美的吗?所以美是没有的。我们提问,不能提什么是美,而只能提什么是审美,审美是有的。什么是审美?就是包括把人、人的感觉囊括进去。我的教师在私下会说出一些大家都认同的、而他们却不认同的问题,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会给人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有的教师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提高自己,不善于扩充自己。其实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学习一辈子,不是我学习完了才去当教师,而是要边工作边学习,学习一辈子。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