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 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前不久,在第五届厦门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翔安一中”)有5名教师获奖,这是学校创建教师发展示范学校结出的硕果。翔安一中1945年8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1954年10月更名为“福建省同安第二中学”,2015年12月正式升格为厦门市直属学校。近年来,学校在创建教师发展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在师资队伍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学校发展。

    制度保证

    全面规划教师发展共同体

    翔安一中致力追求高品位的学校发展,在提出建设教师发展示范学校以后,学校制定了《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18—2022年)》。学校希望通过建设教师发展示范学校,使每一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行为,提升专业水平,最终形成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愿望,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深切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全面规划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从日常教育教学出发,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坚持名师引领,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为主导,建立学校科研共同体。学校从日常教研、教师专项培训与发展、课题引领等多个维度入手,引导全校教师树立共同的学习与发展愿景。学校强化教师群体内聚力和归属感,致力于培养一批面向未来的“专业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梯队,并引导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共研教学实践,深化课题合作研究,探索出了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为了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学校搭建了有效的平台。首先,建设书香校园教师读书工程。通过设立读书节、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倡导教师广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并做到有比赛、有检查、有奖励。其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好师徒“结对子”活动,使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化,狠抓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抓实抓严“五认真”,即要求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考试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立足教学

    建立校内学习共同体

    学校建立校内学习共同体,发挥共同体的合作优势,并从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校本教研三个方面抓起,让教师在共同体中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个人发展的自我超越。

    首先,学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让教师在备课中互相学习。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并对备课形式进行改革。学校要求备课过程有中心发言人和书面材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发挥团体智慧,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与同事交流,也促进了个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在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方面存在困难。对此,备课组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探讨的重点,并帮助学生进行关联记忆。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时,以中等学生为主体,同时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尽可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这一做法收到良好成效,教师戴晓玲将这一经验撰写成论文《浅谈高中政治备课组如何开展“化解难点教学”专题教研活动》,发表在《新课程》上。

    其次,学校健全教学反思制度,让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学校改革教案设计制度,要求教师课后反思。学校实行教学叙事制度,要求教师每周要完成一篇教学叙事。学校对教案、反思、教学叙事进行检查、评比,并纳入考核,促使教师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例如,学校化学教研组对高三化学复习进行反思,写出论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重构——以“有机制备实验”复习教学为例》,发表在《化学教学》上,受到同行的广泛好评。

    最后,构建校本教研制度,让教师在教研中进步。学校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用制度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学校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贯穿教研过程始终。学校从教师说课、高效上课、互相听课、客观评课等常规工作抓起,让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以共同体的形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收到实际效果。学校升格为市直属学校以来,坚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校内每两周至少开展一次备课组集体活动,每个月开展一次教研组活动。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学校教科研处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督导、检查、记录、归档。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教研中学习并不断进步。

    名师引领

    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

    前不久,厦门市张世钦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学校举行,工作室核心成员、工作室研修人员、教研组成员和翔安一中全体数学教师共100多人参加。仪式上,代表解读了工作室的三年发展规划,还请厦门市特级教师任勇作了《名师之路,路在何方?》的报告。这是翔安一中名师工作交流的典型场景。学校注重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让教师发展有保障、有引领,使学校不断涌现出新的名师。

    学校结合工作室成员构成特点,实施核心层、紧密层、工作层等分层管理模式,核心层负责设计与规划工作室实施方案,紧密层重点负责业务指导,工作层具体执行各种研训任务。

    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定期组织“对话、合作与分享”活动,构建名师成长共同体,促进工作室全体人员的专业成长。每学年安排一定时间,邀请教育教学专家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让教师及时获取前沿知识。比如邀请特级教师李钢、陈聪颖到校指导青年教师复习课“区域地理”等。

    学校还建立了省内外名师工作室之间的定期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实现名师工作室资源与经验共享。学校与内厝中学、沙县高级中学开展生本课堂创建研讨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兄弟县市考察、学习、教研,吸收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促进教师进步。

    此外,学校还开展“订单式”研讨活动,定期开展示范观摩课与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异校交流听评课等研训活动。通过组织汇报课、展示课、特色课、示范课等,让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名师,壮大现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现在,学校有特级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专家型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9人、市级骨干81人。

    课题主导

    建立学校科研共同体

    学校教师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理论化的深度思考,从而推进教育理论的进步与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是课题研究,促进教师重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学校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与疑惑,并将问题与疑惑转化为课题,促进教师以专业化的视角作出理论化、科学化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对单一学科问题的发现与解答转向对多项学科问题的发现与协作研究。这无形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多学科复合型的课题研究,也有助于实现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学校英语教师梁金兰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申报了“群体动力学视域下中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这一课题,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对英语学习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使教师对教学有了全新的认知。学校化学教师陈女婷的“基于主题式教学的化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从主题式教学出发,探讨化学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不断改进。

    二是专题探究,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综合能力。课题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教案,它要对问题进行系统化认识,既需要大量的研究资料,也需要进行深度的观察与思考。教师在查找研究文献、阅读研究著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强化专业知识,创新拓展知识领域,并进行深度思考,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能力并提升综合能力。

    三是教育科研,助力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学校把学科发展作为教师专业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引导教师不断地提升学科知识水平与学术素养。教师通过理论的探索,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出更为科学化、学术化的建议,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中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促进了学科的学术发展,最终形成教学特色。

    美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科,近三年,学校与美术有关的课题有6项,其中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闽台民间美术课程建构与教学实践推进策略研究”和省级规划课题“‘闽南地域文化剪纸绘本’教学研究”。通过多项专题研究,学校积累了雄厚的美术教研力量,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并推出了一批校本特色课程。

    近三年,学校共申报各类课题45个,其中国家课题1个、省级课题11个、市级课题7个、区级课题26个。教师在CN刊物及报纸上公开发表论文210多篇,一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正向着“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教师发展示范学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孙东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