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知农、爱农、教农”良师 支持乡村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对促进教育公平和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有重要意义。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关键。北华大学拥有15个师范专业,是吉林省重要的教师培养基地,对省内乡村教育负有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学校对吉林省内近20个县区的基础教育开展了持续跟踪调研,厘清了“有乡村从教意愿、教学能力强、综合素养好”的卓越乡村教师特质,利用学校农、林及医、法、管、大数据等学科专业优势,探索实践了颇具特色的“知农、爱农、教农”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双协同双融合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培养具有卓越潜质和深厚乡村教育情怀的复合型教师为目标,确立扎根乡村、师德为先、一专多能、实践创新的培养规格。通过“多学科协同与多平台协同”,推进“通专融合与实创融合”,依据加涅学习过程理论,构建知农爱农全学程贯通、教农三阶段分层递进(第一学年夯实基础,第二、第三学年专业提升,第四学年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有效达成。

    重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4+X”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协同优势,重构通识、专业、教师教育及实践创新4个课程模块,增设跨学科兼修课程“X”模块,形成“4+X”课程体系。开设特色通识选修课程,学生至少选修“农、林”类和“医、法、管、大数据”类各4学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与基础教育知识体系衔接,开设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能力转化的桥梁性课程;在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中更新补充了体现乡村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增设多门乡村教育特色课程。在创新实践类所有课程中强化乡村教育背景,设置心理健康、道德法治、艺术体育、卫生保健等跨学科兼修课程“X”模块,满足乡村教师承担多学科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

    完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协同育人新机制

    打造校政协同、校内外协同、课内外协同、“四校”(高校、基础教育名校、乡村教师进修校及基础教育校)协同的多平台协同育人机制,以乡村振兴扶智行动等国家政策为依托,实现卓越乡村教师招生、培养、就业、职后培训一体化贯通培养;利用春雨志愿服务等特色育人载体,强化全学程思政育人、实践育人与专业育人培养乡村教师的精准指向。强化“四校”协同,优化“名校名师指导+乡村教育体验”的实践育人机制,赋予高校与地方、乡村基础教育学校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新内涵。

    打造“四个一”乡村特色精品教学资源

    打造一支专业化导师队伍,集聚高校、基础教育名校、乡村学校等优质师资,全学程全方位强化学生培养。打造一套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教育情怀和一专多能的乡村从教能力;打造一套典型教学案例,开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案例”“乡村学校美育特色校本化的实践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打造一套特色教材,出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辅导》《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等教材。

    北华大学卓越乡村教师育人体系在学生发展和师范专业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至今,通过农村硕师计划、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等项目培养吉林省县镇乡骨干教师3200余人,有124人成长为乡村中小学校长。学校春雨志愿服务中心致力于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义务家教服务25年,产生广泛影响。

    (杨月婷 谭希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