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复兴征程担使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2021年,杨振宁先生百年华诞,他用50年的人生选择回应邓稼先当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里同途之约。老一辈科学家赤诚的报国情令人泪目,也让我们深思培根铸魂的时代内涵。

    培根铸魂意在何为?答案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新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打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筑牢精神体系的“底层操作系统”。而培根铸魂所指示的“代码”,是打通这一关键环节的“密钥”。

    培根铸魂,是在涵养时代新人的气度格局,引领他们胸怀世界、敢于斗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诠释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没有气度格局,很难凝聚世界人民最大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让这份方案赢得世界的认可并最终实现,要靠时代新人接续奋斗。

    信息化时代,世界的声音已经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与方式进入青少年的生活中。面对多样的世界文化、政治、经济潮流,我们不可能回避、忽视,更不可能阻止。时代新人应该有一种底气和格局:既不崇洋媚外,也不故步自封;既能扎根中国看世界,又能置身世界看中国。

    如何培根铸魂涵养时代新人的这种气度格局?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有一种自信,那就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和伟大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中寻找答案,为青少年解疑释惑,感召时代新人胸怀天下、敢于斗争,自信地站在世界舞台。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面前,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应如何自处?面对来自霸权主义的政治挑衅,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无论是中国疫苗跨山越海、持续为多国民众带去希望和信心,还是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升级,抑或是亮出“出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中国人民决不答应”的鲜明态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意识到,党领导下的大国之所以有担当,背后有源源不断的内在支持力。这个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这个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放眼未来与世界,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三尺讲台虽小,却大有乾坤。教师要用教育的力量将党的奋斗经验和精神力量赋予时代新人,这是国家攻坚克难、应对世界挑战的底气,也是新时代新人立足当下、迎接未来的必备素养。

    培根铸魂,是在构建时代新人的当代理想人格,传承为国为民的文化血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如何做人,注重对理想人格的思索与形塑。民族复兴不仅是宏大的社会远景,更意味着一代人要有追求理想人格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党和国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所指明的当代理想人格。青少年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才能将个人追求同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相契合,汇聚成磅礴力量,让一个民族行稳致远。

    如何培根铸魂塑造时代新人的理想人格?“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对教师有着深深的启示: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塑造时代新人理想人格的道德力量。

    教师培根铸魂必须有内在的文化自信,引领时代新人清晰地看到一条文化脉络。那就是从传统儒家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仁者爱人”的至善品质、“以民为重”的民本思想、“舍我其谁”的崇高气节,到今日时代新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里面隐藏着重大启示:一个人如果没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情结,精神就会“卸除武装”、萎靡不振;如果没有“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尚情怀,行动就会“懈怠不前”、迷失方向。

    将为国为民的文化血脉代代传承,教师本身应成为青少年的人格榜样。创造大山里教育奇迹的张桂梅、一生都在播种“希望”种子的钟扬、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的“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他们如萤火汇成星河,映照中华民族,在教育事业的版图上将爱与生命奉献给国家、人民,生动勾勒出新时代理想人格的精神面貌。

    培根铸魂,是在筑牢时代新人的信仰根基,赋予他们坚定跟党走的政治灵魂。

    历史的教训足够深刻。辛亥革命打破了一个旧时代,但没有构建起社会大众完整的信仰体系和价值系统,最终未能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试想,如果不是笃信共产主义,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破旧立新的建设年代,用政治信仰武装头脑、凝聚共识,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破浪扬帆的最宝贵经验之一。

    如何培根铸魂为时代新人注入政治灵魂?“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对于理想信念的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满心牵挂、语重心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当开学第一课的铃声敲响,当学生思想的方向出现迷茫,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担当,将共产主义信仰内化为时代新人前行的力量。

    帮助青少年读懂历史、读懂信仰,这是教师培根铸魂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历史是信仰力量的最好证明。百年前的中国,有人不避生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中国开辟光明的前途和命运。

    今日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时代新人筑牢信仰根基。播种一颗灵魂的种子并非易事。政治信仰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为功为名。教师培根铸魂必须有一种坚持不懈的信念感和纯粹心,要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教会他们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解决问题。

    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

    四

    如何培根铸魂,承载起党和人民的殷切厚望,育好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

    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方向为先。

    永定河畔,团城湖旁……从2013年到2022年,连续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春天都会和孩子们一起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棵“生命之树”,种在辽阔的土地上,更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传道育人的关键和前提。承担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首先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广大教师要牢记教育报国初心、担当筑梦育人使命、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能力为要。

    何以为师?如何提高培根铸魂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为学、为事、为人。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引领学生成长。

    为学以真。求真学问,是“大先生”们的毕生理想。广大教师要秉持格物穷理之精神,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捍卫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学懂弄通、指导实践,用真学问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真学问做学生严谨治学的引路人。

    为事以恒。“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光荣与伟大,在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广大教师要坚守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勤勉实干,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用自身对事业的坚守为学生做榜样,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为人以德。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更是职业灵魂所系。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育人的事业,既是言传,更在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如此,学生方能以师为镜,成长为栋梁之材。

    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平台为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新时代教师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注入为国为民的文化血脉,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启智润心。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根铸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牢牢抓住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更多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教师要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社会大课堂上厚植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