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之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指出,“依托教育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信息库”。此举有助于学生的学分转换、学历获取、就业,乃至终身学习。学分认可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灵活性、高效化与覆盖面广的特点,同时其设立的初衷也面临着章程管理、各级教育衔接互通、终身学习等一系列挑战。

    学分认可制度,是对具有相关证明、具有分布式的分项证书、某一职类等级的技术士证书者给予相当学分认可的一种制度。比如将丙级证书证明转换为高职学分,把乙级证书证明转换为专科学分,把甲级证书证明转换为技术学院学分。我们出台的文件要实行分类指导原则,推动城乡间、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国内已有直辖市试图打通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其他各类学分的认证渠道,旨在把“学分银行”中的分数转换为求职的敲门“金砖”,学习成果在线上平台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储存起来。

    学分银行应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渠道的及时更新。作为集学分、学历、终身学习与定向就业等项目于一体的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个人账号及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同时去除了刻板化的操作,避免精力过度分散,也以即时更新的信息尽量防止学生由于信息差而出现错漏,为自身学业、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完善的学分银行平台将合格校企平台之间的线上实习、线上实操、云实验实现学分互认,对于学生在过程中付诸的实践与精力予以认可,避免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利用。

    学分认可设立的初衷是为职教学生突破时段限制,在修得学分过程中以学分银行为媒介提供更多便利,产生即时性与长期性的效用。但也带来几大挑战:如何制定合理的学分认定规则与转换条目,如何与非正式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互通,如何落实终身学习理念等。这也促使学分认可制趋于完善。

    学分认定规则与转换条目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重实操的特征,在学分认定与替换中将课程、证书、实习经历对应的项目分为科创经历、创业竞赛、综合素质等类别,科创经历包括课题项目参与、著作专利发表等。创业竞赛包括各类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包括文体活动、实习实践、志愿活动等,也要限制学分转换的比例,每一类可转换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1/4,参加即有基础分,再根据奖项按照不同项目的规模、通过率、含金量等合理规定学分转换数额。

    学分银行应逐步实现与各级各类教育的互通、衔接,以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方式激发职教生的学习潜能。在校外进行的非正式学习,要综合考量其学习内容、形式与专业对口性,纳入学分转换的评估、认证与转换体系中。

    学分认可规则不应囿于量化考核评定,而应将该方式作为基石通往终身学习的实现,学分银行不会因为学生的毕业而走向终结,而是伴随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资历,在这一过程中持续让多方用人单位、教育机构对职教生提供分门别类的资源推送,让学分银行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职教生的生涯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