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行动搭建一座学生成长的“彩虹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有一道“彩虹门”,折射出学校教育内涵中的七彩元素。无论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还是学校的管理机制、课程建设,都被赋予了彩虹一般的7种颜色。近年来,学校成立专门的”五育融合“中心,希望通过整合课程建构、教学研究、活动策划等,帮助学生打造”七彩”的学习和生活。

    ——————————————————————

    “‘笑长妈妈’,我们想自己种点东西,能不能给我们开辟一块儿地啊”“我们可以自己种菜”“我们还想种点草药”……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园里,一群学生围着校长郑瑞芳七嘴八舌地描述着自己的种植“宏图”。于是,郑瑞芳与当时负责总务后勤的副校长于猛商量,把原来的雕塑园还给学生——一块1200平方米的“七彩小菜地”就这样诞生了。为了让“菜地”与课程融合,当时负责教学研究中心的副校长金立文在这块小菜地中绘制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并用不同颜色的围板组合、分割出20多块劳动实践基地。从此,这里成为校园中人气最旺的场所。

    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是珍贵的,都值得被重视、被尊重,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被学校师生亲切地称为“笑长”的郑瑞芳,对学生几乎是有求必应。学校教师说:“郑校长对学生,只能用‘溺爱’来形容。”

    在郑瑞芳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色彩,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欣赏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建造一座座色彩斑斓的“彩虹桥”,帮助他们走向人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创设“五育”环境,让学生对校园“一见钟情”

    “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历任校长努力践行的办学理念。迁入世纪城校舍后,郑瑞芳将校门设计为彩虹式样,“彩虹门”折射出的教育内涵融入了七彩元素和多元理论,逐渐形成更具时代精神和多元文化特点的七彩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多元发展。

    在七彩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取消了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等部门,进而对管理组织机构进行改革、重组,成立七彩工作中心,建立七彩管理制度,开展七彩教师培训,建构七彩课程,创设七彩环境,形成七彩评价……

    2021年,为了深入开展“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在七彩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的“七大职能中心”,每个中心被赋予不同的颜色和任务。其中,橙色的“五育融合”中心是学校实施“五育融合”的主体,融合教育、教学、课程、科研等多个部门,统筹课程设置和研发、学科教学、活动策划等工作,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评价的功能,为实施“五育融合”提供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

    在“五育融合”中心揭牌仪式上,郑瑞芳以《奋斗彩虹,每个人都了不起》为题详细讲解“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进一步引领教师开展“五育融合”创新实践,推进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

    其实,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一面墙、每一处教育设施都彰显着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走进彩虹门,“做可爱的附小人”“做了不起的附小人”“做有特质的附小人”等字样在砖红色的教学楼外墙格外醒目。郑瑞芳说:“一个6岁的孩子走进小学,一定是先喜欢上学校,再喜欢上老师,然后喜欢上学习。”

    为了让学生对校园“一见钟情”,学校把校园还给教师和学生——

    自说自画的“墙”:以自创格言代替传统名人名言的“附小格言墙”,展现了师生的平等精神和无限创造力;4996个瓶盖组成了“彩虹墙”,这是师生自己设计创作并动手完成的,成为他们智慧和创意的结晶;在办公室墙壁上张贴的是教师变废为美的创意妙作,学校教师认为:“这也是一种隐性培训,因为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墙角“生”动吧:坐落在教学楼主楼二层北侧的“秀秀吧”以“秀”为核心,是学生展示才情的舞台,只要有绝活、有特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秀”出来。为了登上学校“七彩吉尼斯”榜,学生不断挖掘自己的“独门绝技”,在一次次失败后成功突破自我。郑瑞芳说:“只要有梦想就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她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秀出个性、秀出自信。除了“秀秀吧”,采用无人售货模式、培养诚信的交换空间“试试吧”,可以弹琴聊天、沟通感情的“聊聊吧”,可以发泄委屈、烦恼甚至施展拳脚功夫的“动动吧”……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管理的天地。

    除此之外,学校里还有满足学生不同阅读需求的七大主题图书馆;供学生体验中医药研制和非遗文化的“数字国学馆”;师生的“水上乐园”、节能环保的游泳馆“水艺芳”;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冰雪运动快乐的轮滑场、冰壶场;集科学、美术专业于一体的教学楼“学术苑”;举办美术作品展、毕业书画展的“七彩艺术馆”;让学生了解科技动态、进行创新体验的“未来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制作创意作品的“小小创客中心”;供学校金帆京剧团、金帆管乐团日常教学、排练的“金帆楼”……学校每一个标志性建筑和空间设计都承载着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多元成长的良苦用心。

    成就“五育”教师,每个教师都要学会一种乐器

    一年一度的教师“春晚”是学校传统,郑瑞芳对“春晚”用意深长:“教师‘春晚’不仅是一场教师联欢演出,也是一种教师团队的隐性培训。在这个舞台上,不敢跳的教师跳了起来,不敢唱的教师唱了起来,不敢演的教师演了起来。”一名教师颇有感触地说:“以前我是最怕领导听课的,但是自从登上‘春晚’的舞台,就克服了以往的恐惧心理,有时竟然渴望领导能来听课,感觉讲台就是舞台。”20多年过去了,一批批教师在“春晚”中历练成长,“春晚”也成为教师难忘的幸福记忆。

    为了唤起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开展“七彩教师培训”:实习教师专业培训、新任教师入职培训、调入教师入校培训、骨干教师梯队培训、年长教师责任培训、班主任上岗培训、干部队伍理论培训,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享受学习带来的幸福。

    学校还开设“七彩名家讲堂”,让教师向专家学习为师之道;组建“七彩体育社团”,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等项目,让每个教师都能练就强健体魄;设立引领教师思想进步的“七彩组织”,让教师畅所欲言、碰撞思想,找到前行的方向……

    “教师的心有多大,学校就给予教师多大的舞台”。2011年,学校成立了一批以教师姓名命名的“工作室”。时任音乐教师吴刚想建立一间“MIDI教室”,虽然建设这样的音乐教室投入很大,在小学阶段开展这样的音乐教学也缺乏相应经验,但郑瑞芳还是非常支持吴刚的创意,鼓励吴刚大胆设计方案和计划。这间高科技音乐教室吸引了许多“音乐小天才”,他们在这里尽情感受MIDI音乐创作的魅力,碰撞创作的火花。

    为了推行“五育融合”,对教师队伍培养一直颇有“创意”的郑瑞芳再次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想培养出‘五育融合’的学生,先要培养一支‘五育融合’的教师团队。”因此,学校不仅对教师进行了“五育融合”理念的培训,而且为教师“画像”——爱笑、爱读书、会生活、肯钻研、享课堂、有才艺、有情怀……郑瑞芳说:“在德、智、体、劳四个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没什么问题,学校也一直有相应的培养策略,唯有美育是重点也是难点。”

    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对于一些教师而言的确很难,但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在这方面不能有“短板”。为了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学校在原有的教师朗诵社团、合唱团、戏剧社、舞蹈团等基础上,又成立了教师管弦乐团、民乐团、电声乐团等10个教师乐团,倡导“人人都要学会一种乐器”。面对教师的“畏难”情绪,郑瑞芳和学校的行政领导带头参加乐团,她说:“我们要做‘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师自身就要具备‘五育融合’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在课堂上如何用‘五育融合’的理念去教学,如何用‘五育融合’的方法成就学生。”

    从第一次学习到登台亮相,教师深刻体会到艺术学习的意义;同时,教师的多元艺术素养也成就了“五育融合”的魅力课堂。语文教师李天池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舞蹈带领学生理解比较难懂的一些情绪,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古风古韵的舞蹈把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体现得幽微而唯美;学生在欣赏舞蹈、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诗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情趣。

    组建“五育”教研组,让每一节课从备课开始“融合”

    课堂教学是推行“五育融合”的主阵地,为了促进多学科融合,学校开展不同学科教师同研、同上一节课的“发表课”尝试。对于这种“能学到许多知识”的综合课程,学生表示“要是能上一天就好了”。

    为了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学校重塑年级组形态,使其成为一个文化型、学习型、研究型的“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学校打破传统的年级组构成,将同年级的不同学科教师安排在同一个办公室,赋予年级组文化建设、学习交流等更多职能。年级组同时也是教研组,是天然的“五育融合”研究基地,不同学科教师可以互相借鉴、分享,定期开展“五育融合”课程研究,让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每个年级设年级组长、德育组长、教研组长,由学校“五育融合”中心直接领导,从而确保“五育融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