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图纸家园课程:掩不住的美丽乡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周末,学生放下手机、远离电脑,与社团的老师同学一起行走于乡土间,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手之所触、躯之所劳皆是乡土文化的教育资源,“五育”也在乡土的行走中渗透、贯通、融合,“乡愁”在家园课程的哺育下根植于心——这正是北京市顺义区少年之家“家园万象”课程的价值所在。

    课程目标

    该课程以古老多彩的“顺义乡土文化”为资源,以文学、艺术为载体,引领学生行走家乡、阅读家乡、记录家乡,在真实的教育场域中进行审美、鉴赏、创造,在记录家乡的过程中传承家乡文化、涵育家国情怀,在研究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内容

    课程从“五育融合”的育人思维出发,以顺义的乡土文化为根,以“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乡有什么”“我要为家乡做什么”为线索,设计了读家园万象、探家园万象、创家园万象等课程板块。通过体验与赋能结合、特色与通识结合、识古与通今结合,引导学生溯源乡愁根脉,唤醒自我认同,共创家园未来。

    寻美丽乡愁,读家园万象。知乡方能爱乡,此板块有3部分内容,以《寻美丽乡愁,读家园万象》学习手册为支架,以集体授课、自主查阅、家庭共研为主要形式进行学习。

    家园何处。从地理、历史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顺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通过基础的地形地貌知识学习,认知大地理视角下顺义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在山河、古道基础之上形成的古城文化、畿辅文化、农耕畜牧文化等。

    家园故事。从历史、文学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顺义的前世与今生。以“探索地名的奥秘”“走进山水故事”为支架,学生探索流传的狐奴山、牛栏山、白塔等山水传说,在故事中挖掘人与自然产生的美好联结,浸润在古今山水文化之美中,提升对顺义乡土美的感知力,对顺义文化美的认同感。

    家园民艺。从音乐、美术、工艺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顺义人民的智慧和才艺。学生感受顺义秧歌、花会等传统习俗,以及剪纸、砖雕、珐琅、刺绣等手工技艺;发现顺义的民间艺术,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的顺义记忆;品味蕴藏于顺义人民生活日常中的京味文化;了解京东地区的市井生活和乡土特色。

    寻美丽乡愁,探家园万象。行走乡土方能热爱乡土,此板块引领学生在行走中去看见、去触摸、去参与、去传播。

    体探美丽农事。从农事切入乡愁,将农事体验与农耕文化学习相融合,以家庭亲子长期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和家长依据《体探美丽农事》学习手册中精心设计的学习环节,自主挖掘农事资源,按照农时进行相应节气的农事生产,积累过程性资料,通过农作果实、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短视频等进行成果展示。此项内容的设计具有持续性、连贯性、自主性,以一年中的农时为线索,以“学农事,知农耕”为任务,引领学生进行持续的观察、劳作、体验。

    探访跃动乡音。从方言切入乡愁,设计了访声、寻声、留声等活动,引领学生探究顺义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关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方言文化,体味方言独特的生命力。“访声”活动以采访的形式开展,学生选择家族中的一位年长者进行采访,了解顺义方言的特点和变化,听长辈“唠唠”那些使用频率较低却形象而生动的俗语,乡情乡韵也在方言记忆的探寻中浸入心中。“寻声”活动让学生进行顺义方言采集,在采集过程中感受方言魅力、探寻方言宝藏。活动根据学生的祖籍位置分为潮白河东和潮白河西两个组,各自完成“家乡话知多少”的采集记录,采集完毕后两个组进行比较,分析方言的差异性,再将方言差异与河东河西的风俗、习俗进行关联,感受不同方言承载的不同民俗。“留声”活动以“如果给家乡留下一种声音,你会留下什么”为主题,启迪学生思考方言的流失与传承等问题。学生结合“访声”活动和“寻声”活动中采集的方言设计问卷调查,了解顺义儿童对顺义话的了解程度,结合调研结果思索并表达如何保护方言。

    漫探烟火顺义。从集市切入乡愁,顺义自古就有“岁时互市”“集商聚义”等商业文化,“杨镇大集”更是成为京东集市文化的代言。活动以点射面,取杨镇大集为点进行集体活动,活动分为3个阶段进行:赶集前,收集有关集市的信息资料并了解一些与集市相关的民俗文化;赶集时,集体到杨镇大集进行调研、采访,感受民俗,倾听长辈对集市的记忆;赶集后,整理影像、视频资料,集体讨论集市、超市、网店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思考集市对百姓的独特意义,感受集市文化与乡愁的关联。

    寻美丽乡愁,创家园万象。热爱家园就要创变家园,此板块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引领学生回溯家园文化,思索家园未来发展,最终将“读家园万象”“探家园万象”两个板块的学习与调研成果通过“家园文化展”活动进行呈现,展现变化中的家园故事,表达对家园的关怀和期许。

    活动鼓励学生结合顺义的灶王文化、焦庄户抗战历史、“张堪种稻”故事、美食文化等亮点,进行诗歌、绘画、书法、科技工艺品等形式的创作。活动分为创意展览(作品展)、互动集市(文创好物交易)和“我为家乡创未来”演讲会等形式,一直以“我能为家乡做什么”的思考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正种下“美丽乡愁”的种子。

    课程评价

    “读家园万象”板块从认知乡土的角度,利用档案袋进行评价,学生将认知家乡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收进档案袋,作为评价的要素;“探家园万象”板块按照体能、体魄、劳动、集体生活等维度实施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活动手册的完成情况,检验行走乡土的目标达成度;“创家园万象”板块主要是综合性、终结性评价,包括成果内容、展示方法、是否原创等要素。

    “家园万象”课程在美育中实现了地域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将美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美育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使学生获得自由和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顺义区少年之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