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世界的经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广大中国教师来说,是一个不陌生的名字。他在乌克兰乡村从教35年并担任乡村校长27年,用自己全部的教育生涯建构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人道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后人留下了包括近5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500多篇教育寓言故事在内的丰富教育遗产。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述的书山卷海,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著作无一不涉及人、人性、人的培养内容。培养真正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家穷其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的明确信念,他坚持认为,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无可比拟,而且“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当更多地考虑,要用什么来充实人的心灵”。因为“远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远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行业中的能手——此乃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用亲身的教育实践和丰富的理性思考证明了他的人学教育学、育人观——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是以人为本、立德为先、和谐发展的教育,必须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相互渗透的并以德育为红线贯穿其中的立体系统。

    中国读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非常熟悉,而我们今天要与大家共读的作品叫《育人三部曲》。其实它的内容也不陌生,是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三个单行本著作的集合。这本书1980年在基辅出版,主编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女士。在出版序言“成长的三个阶段”中她提到之所以将这些著作合三为一重新出版,是因为它们依次对应着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成长的不同阶段,从学校教育角度讲也可以说是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不同的学习时段,而这恰恰构成了苏霍姆林斯基人道主义教育体系覆盖的完整育人阶段。

    本书原文书名直译为“三部曲”。我与我的师长们完成全书翻译及修订后,一致认为中译版书名应该加上“育人”二字才更贴切于该书的内容结构特征和汉语理解习惯。因为人、受教育者、孩子、公民,恰恰在这三部著作中都处于核心位置,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按照不同年龄段与学段,围绕其以人为本、立德为先、和谐发展的主题线索,系统而生动地勾勒了其育人、育全人、育大写的人、育和谐发展的人、育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的人学教育观的立体空间。

    三部曲的第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作者将关注重点落到小学教育阶段,以生动真挚的笔触抒发自己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真情实感和育人信条,讲述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灵,怎样当好助力孩子发展的好教师。该书1969年出版,先后获得乌克兰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不仅在苏联广受欢迎,也赢得了世界关注。

    《公民的诞生》聚焦中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针对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生命两次生成的命题,第一次是生物的身体的诞生,第二次则是精神的公民的诞生。教育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功用巨大而又实施微妙的核心要素。了解自己、认识世界、信念、责任、义务、情感、审美、劳动等德智体美劳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给儿子的信》是围绕走出中学校门的18岁以上青年的教育思考与成长叮咛。彼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儿子谢尔盖刚从帕夫雷什中学毕业考到基辅开始大学生活。该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从给谢尔盖的第一封真实的信写起,随后借此开始以书信形式阐发与讨论青年成长阶段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教育问题。显然,收信人已经是千千万万个青年谢尔盖了。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自己的生命,视为人类的生命。他植根于教育现场,用全部的情感与智慧去爱孩子、爱学校、爱教育,用毕生的精力探索育人的问题、探索教育的真谛。其思想脉络中最关键、最恒久不变的东西是人性美德、是人的真善美。他所致力于培养的人是健康的个体、和谐的自己,是合格的未来父母;是故乡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国家的人,是世界的人,是大写的人,是真正的人。正是对人性本真的珍视、追求与塑造,才使这位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得以超越时空、超越制度、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

    说起来,我与这本《育人三部曲》译著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1996年秋天,苏霍姆林斯卡娅院士应邀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曲》和《伦理学文选》两部著作是她送给中国同行的见面礼。我们如获至宝,随即促成了汉译版权协议。1998年9月,我带着散发着墨香的《育人三部曲》和《做人的故事》(即《伦理学文选》)两本译著到达乌克兰参加苏霍姆林斯基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我拿着两本新书走上国际研讨会的演讲台,向全体与会者展示中国教育工作者送给活动主办方的重要礼物。看到我手中《育人三部曲》鲜红底色上嵌有一朵艳丽的向日葵封面时,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学说与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现状高度契合。对于促进立德树人、全面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及“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均极具启发借鉴意义。他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和谐发展教育体系依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因此他的这些教育经典更加需要珍视,需要弘扬,需要深入研读和深刻反思。

    中国教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喜爱在于他的人学教育思想朴素、真实、有温度,他对教育理念的诠释通俗、直观、有启发性,他对教育实践的梳理具体、生动、有代入感。他的教育信仰、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正是仰仗于他思考的艺术、行动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深刻而形象地流淌于他的文字中,浓缩于他的著作里。徜徉于其作品中,我们得以在真挚与美感中感悟人格的魅力,在人格的魅力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在教育的智慧中追问育人的真谛,在育人的求索中激发创造的欲望……

    时光虽越过百年,苏霍姆林斯基并未走远。他既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又超越了那个年代。尽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与主题,但人性的根本实质不变,人学的基本使命不变。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无疑包括明天的教师,不仅可以从他的《育人三部曲》中,而且能从他留给世界教育同人的全部育人经典中不断获得启迪,不断创新进取。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研究会会长)

    ●请读者思考

    ?结合中国教育现实,您认为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观中最具启发与实操意义的三点核心主张是什么?

    ?如何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每个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而且是教育工作者”实质所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