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教学模式不能止于从1到N的低层次复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多年以来,关于教学模式的争论屡见报端。那么,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孰优孰劣?今天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放在复杂性理论框架中回答,结果一定是二者不分伯仲,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正像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最终在山顶会合一样,教学建模与教学艺术不是互斥的,建构教学模式是走向教学艺术的奠基石。

    如果梳理课改20余年那些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词,“建模”一词一定是绕不过去的。课改实践中,教学流程需要建模,合作学习需要建模,课堂评价需要建模,教材内容解读也需要建模。建模是一个系统,既有“教什么”的建模,也有“怎么教”的建模;既需要通用教学程序的建模,也需要不同学科的个性建模。

    人们处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对模式价值的认识也往往不同。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人力挺模式,也有人反对模式,但是课改人必须理性认识模式的价值。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解放教学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建模是认识教学复杂性的通道。建模就是把复杂的工作科学化、简单化的过程。教学建模看似是一种对教学的简化,但其实质是建立在对教学的深度理解和对具体学情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的。模式不是我们理解教学的终点,恰恰相反,它是我们审视教学复杂性的一个关键起点。

    有人说,模式的价值就在于让80%的人在80%的情况下做到80分。其实,大凡那些优秀的教师通常是善于建模的人。一旦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工作建立起一种相对科学的模式,就意味着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

    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解释,科学认识是建构的产物。建构构成结构,结构对认识起着中介作用。结构不断地建构,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到更为复杂的结构,其建构过程则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

    对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更需要树立建模意识,要善于借鉴模型、建立模型、解释模型、使用模型,做优秀模型的收集者。青年教师通常处于教学的学习期和摸索期。有人给出的建议是,学习一个新经验,初期可以通过临摹“僵化地学”,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优化地改”,即先建构相同,再生长不同。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一些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益,在“照搬”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告诉我们,模式不是万能的,模式背后的真相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告诉我们,照搬的背后可能是因为对模式的认识还不够。

    没有一成不变的改革,改革都是不断纠偏的结果,建模也一样,建立模式但不能止于模式。有人说,今天已经进入了“经验的黄昏时代”,经验在成就你的同时也可能在束缚着你。所以,一切都在不断迭代升级当中,不断迭代才有未来,才有更多可能。

    今天来看,不同模式之间早已开始相互渗透。与“师让学·读思达”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一样,我所了解的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就是这样不断迭代的开放教学模式。这个曾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成功经验,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模式基础上,又植入了“书中学”“做中学”方式并举策略,学生先学引导性策略,学生自己学最大化策略等八大策略,并引入信息技术,让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张人利校长自己也说,后“茶馆式”教学是站在他人肩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今天模式林立的课堂改革,一方面彰显了课改的活跃与繁荣,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课改的浮躁与肤浅。但客观地说,课改正在遭遇模式的天花板。进入深水区的课改需要的是从0到1的模式创生,不是从1到N的低层次的模式复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