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笔谈干净:“惬意教室”的第一张名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惬意教室”力图在教室这个物理空间注入心智与情意等精神元素,引导孩子过一种人际和谐、个性张扬、精神自由的班级生活,从而实现从“情境他惬”到“内心自惬”,从“惬意教室”走向“惬意人生”。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诗里写道:“有一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母亲的温和、整洁、慈爱,还有衣服上的芳香,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父亲的强壮、自负、吝啬,还有爱发脾气、粗暴,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这首优美的诗歌传递着环境对一个孩子的重要影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生命活动场域,教室应该呈现给他们一种怎样的“看见”?

    我的答案是干净整洁。再谈这个老话题,是因为我们需要从知到行的落实。

    无声胜有声——适时自我评价

    对于班级卫生情况的评价,除学校的检查评比外,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评价载体是“放学后的教室”小视频。

    小视频的拍摄与制作既关照到教室里干净整洁的位置,也在有瑕疵的位置周围稍作停留,既有整体的俯瞰式镜头,一行行桌椅排列得整齐有序,也有细节的特写镜头,着眼于每一张桌椅、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

    小视频直观、真实地再现了教室的卫生状况,不用监督管理员当面说教,不用同学指出,学生可以透过小视频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要期待问题一次性解决,即使改正了,也会有反复,也会有新问题产生,然而正是在循环往复中,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环境越来越干净整洁。在一间干净的教室里,学生更有价值感、归属感,班级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无情却有情——实现自主生长

    教室的干净整洁需要打扫、整理,更离不开后续的维护。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是教室卫生的清洁者与监督者,这样才能保持教室环境时时、处处洁净。

    每天的室内活动时间,总有学生在教室里巡视检查,看到谁的位置周围有纸屑,就提醒他捡起来;室外课时,学生会把桌面上的书本收拾干净,把自己的桌椅排列整齐再离开教室。此时,卫生监督员会协助整理,班会上指出近期发现的问题。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室总是干净整洁的,令人神清气爽。

    班级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班主任要审视班级独特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做班级的主人。

    无意却有心——导向生活践行

    道德教育应该采用道德的方式,最好的途径就是在生活中践行。班主任通过不动声色的观察、不着痕迹的引领,实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教育目的。

    有一天早上进班时,我无意间发现有一把椅子斜放在教室门口,椅子下面还有一个纸团,我刚想弯腰把纸团捡起来,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吗?我有心观察学生能否真正做到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

    我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留心观察教室门口的情况。背着书包走进教室的学生,有的像没看见一样大踏步径直向里走去,有的瞥了一眼若无其事地走向座位……有个细心的女生,轻轻地把椅子摆放在不妨碍师生进出的地方。又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已经在教室就座的学生离开位置,悄悄捡起纸团丢进纸篓里。这一切悄无声息,仿佛根本没人在意。

    那天的晨会上,我郑重其事地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告诉大家,什么是“班级主人”,什么叫“责任担当”。两位被表扬的学生脸涨得通红,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一个说:“我将这把椅子挪开,是因为这是我的班,我希望教室门口畅通无阻。”另一个说:“保持教室干净是我们的责任,我只要看到地面上有废纸,都会顺手捡起来扔进纸篓里。”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当保持教室卫生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发自内心流淌出来的对班级、对同学的爱时,学生的文明素养已经养成。

    德育应走向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身临其境,其价值判断力、审美鉴赏力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我们把“干净”作为教室的第一名片时,其前提是热爱,对教室的热爱、对班级的热爱、对老师同学的热爱,因为爱,所以倾情奉献。这张名片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享受干净整洁带来的“惬意”,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自然转化,促进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

    (郭敏,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班主任,南通市第十八届园丁奖获得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出版有《无痕润德——情境德育理念下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一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