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我经历了两次作业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发展理念的回归、教育生态的重塑。在学校内部,作业设计与有效管理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行动起来,进行作业管理与设计的探索。

    这让我想起2008年在山东一所农村初中工作时,与教师进行的一场旨在“减负增效”的作业改革。教师内心是认可作业改革重要意义的,但当时的教育环境裹挟着他们不得不去争抢学生的课后时间,布置更多的作业。

    为此,我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时长和内容进行了限制,比如语文、数学、英语一天只能布置30分钟以内的作业,物理、化学只能在有课的当天布置30分钟以内的作业,其他学科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一段时间后,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还是很多,原因就是作业量缺乏监控,无法保证教师自觉按照要求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采用了更加果断的措施,对作业布置提出了两条“铁规定”:一是“三不准”,即一律不准布置课后书面作业,不准课后发放成套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后做。二是“两监督”,即学生监督教师,学校督查组监督教师:教师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课后书面作业,学生可以不做,也可以向校长写投诉信;学校督查组随时随地检查,一旦发现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书面作业,立即通报批评。

    作业控制的效果上去了,但实施过程异常艰难,也令人心酸。一位老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全校最多的,我先是对他进行说服,他不听,我只好把他分发的试卷收回来。他质问我说:“难道工作干得多也是错?”对此,我只能继续解释。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作业改革只围绕作业的时间和数量展开,采取切断教师后路的倒逼方式,督促教师关注作业的质量、形式和反馈,继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其实,这没有触及作业改革的本质,没有真正鼓励教师为了学生需求而进行探索。

    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让我敏锐地感受到中小学校作业改革的春天到来了,我兴奋地带领老师不定期组织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就作业专题问道于师生和家长。学校将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纳入教研和培训,组织各年级学科教师结合日常单元教学开展专项研究,鼓励教师先行先试。

    慢慢地,教师由开始面对作业管理的惊慌失措,到逐渐对作业属性的纠偏,再到作业设计的理性研究,最后到自觉在课程视域与素养导向下重新构想作业的设计,打破了教师“松散管理、惩戒控制、机械训练”的作业布置观念,转变了过度追求成绩以致忽视学生成长的不良心态。

    自此,教师的作业设计以提升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目标,关联真实情境,注重综合性、突出开放性,通过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促进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以单元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为主要途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关注学生差异和心理需求,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实现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的实施优化了学生成长成才环境,使他们更好应对未来社会变化。同时,凸显核心素养本位的作业设计也让教师明白:教师才是作业设计的主体,有效的作业设计与科学实施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写至此,我发现心中一直期待的“减负提质”目标即将实现。承载着全面育人功能的作业改革开始在全国各中小学校热起来,尊重学习者的作业设计归来了。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育英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